|
天龍山石窟第9窟十一面觀音、文殊及普賢菩薩像 唐代(618~907) 石 十一面觀音通高5.5公尺 山西太原 |
|
|
天龍山石窟第9窟(大閣重建前) |
|
|
天龍山石窟第9窟
tian long shan shi ku di 9 ku
位於天龍山西峰東側。開鑿於唐代(618~907),摩崖敞口式大龕,龕口西南向。龕內分上下兩層,龕前依崖建漫山大閣,大閣毀於一九四○年代,一九八四年重建。 上層佛龕較下層靠後,平面呈「凸」形,高7.75公尺,龕內後部正中雕大型倚坐彌勒,面相長圓豐滿,身軀豐壯,倚坐於須彌座上。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佛座東、西面有壼門三層,上層內各雕一伎樂,中層無雕飾,下層內雕獸面,風化嚴重。 下層佛龕平面略呈「凸」形,寬9公尺,高7.9公尺,進深4.7公尺。正中雕十一面觀音立像,東西兩側分別雕普賢和文殊像。原此三造像頭部已毀,現貌係一九八四年修補。觀音通高5.5公尺,面相長圓,小腹微鼓,臀部略寬,並向左側扭動,身姿呈「S」形曲線。頸佩華麗項圈,臂戴釧,雙肩敷搭瓔珞和帔巾,著長裙,衣紋貼體,呈凸起泥條式。左腿直立,右腿微屈,雙足踩於雙束腰圓形蓮台上。 觀音身後有三級台階可登上蓮台。普賢菩薩位於觀音左側高台上,含坐騎通高3.95公尺,頸戴項圈,雙肩有披巾下垂,雙手已殘,右腿盤屈,坐於象背上的仰蓮座上,左腿下垂,足下踩一蓮台。普賢肩寬細腰,小腹微鼓,身體比較健壯。一九九○年代在第9窟前東南方,即東西兩峰的山溝中發現一菩薩頭像,該頭像面相方圓,眉如彎月,其形象與一九二○年代所拍攝的普賢頭像頗為一致,惜嘴和下頦部已殘損。文殊位於觀音右側高台上,連坐騎通高4.3公尺,衣飾、造像風格略與普賢同,左手撫膝,右手損毀,結跏趺坐於獅背上的束腰仰覆蓮座上。 在觀音、文殊、普賢身後有兩幅淺浮雕蓮花化佛圖。兩圖構圖基本一致,下部為三坐佛,中間一佛倚坐,兩側佛結跏趺坐;中上部浮雕一立佛,其餘壁面布滿坐於蓮花上的化佛;蓮花座下均有蓮莖連接,上一層的蓮莖由下一層的蓮莖衍生。這種蓮花化生圖當與彌勒淨土或阿彌陀淨土相關,在其他石窟中並不多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