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7/3_846
|
庫木吐喇石窟 新疆庫車 |
|
|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69窟前室遠眺 |
|
|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23窟主室前壁入口 |
|
|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46窟主室券頂 約六世紀 壁畫 |
|
|
庫木吐喇石窟
ku mu tu la shi ku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城西北約25公里的庫木吐喇村、渭幹河東岸的山麓和斷崖上。約始鑿於五世紀,是現存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諸石窟中,保存龜茲風、漢風、回鶻風以及密教題材壁畫洞窟最多的一個石窟群。該石窟群分為南北二區,即南區的谷口區和北區的窟群區。谷口區有編號洞窟三十三個,窟群區編號洞窟八十個。按其用途分為禮拜窟、講經窟、僧房窟以及影窟等,其中約六十二個洞窟保存有壁畫。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庫木吐喇石窟的開鑿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龜茲王國時期(約5~7世紀),其中,又有前後期之別。前期以谷口區第20(GK20、即新1窟)、21(GK21、即新2窟)、22、23、27窟為代表,是庫木吐喇現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形制以方形穹窿頂窟為主,一般在主室中間設有低壇。壁畫題材多以描繪佛傳、因緣、本生故事為主,以佛和菩薩像居多。穹窿頂中心蓮花圖案中,畫出若干條輻射線,把窟頂分成許多梯形的條幅,繪尊尊佛和菩薩立於盛開的蓮花上。佛傳故事則主要分布在主室側壁,以連續方格一幅幅地鋪陳,一格一圖,畫面簡潔。此期壁畫的造型特點,強調健壯之美,軀體呈「S」形,表現出印度舞蹈的造型特徵。佛傳圖中保存最完整的為第20窟入口門道右側壁龕的降魔變,龕內有一身泥塑彩繪佛坐像,後壁彩繪影作頭光和身光,為龜茲石窟塑繪結合的代表作品。 約於六世紀時,庫木吐喇進入龜茲王國時期的後期,代表洞窟有谷口區的第17窟和窟群區第33、23、46窟等。後期洞窟的重要特徵以克孜爾石窟的龜茲風格窟為模式,開鑿了一批中心柱窟。中心柱窟是龜茲石窟中主要的窟形,主室平面多作長方形,縱券頂,正壁兩側有兩條甬道與後甬道連通,供右繞禮拜;左、右、後甬道的空間均較主室低。窟頂中脊繪天象圖,兩側菱格內繪故事圖,內容豐富。主室左、右側壁沿襲前期洞窟描繪方格佛傳圖的方法,但畫面大,形象更為生動。左、右甬道的外側壁均繪製供養人。後甬道有涅槃經變,前壁繪焚棺圖,後壁為八王分舍利。此期的人物造型已完全是龜茲當地人的風貌。繪畫技巧用筆緊勁,富於變化,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準確而傳神。 第二期為唐代安西大都護府時期(7~8世紀),代表洞窟主要集中在窟群區。唐貞觀二十二年(648)統一龜茲,移置安西大都護府於庫木吐喇附近的伊邏廬城(今新疆庫車),同時帶來了中原的大乘佛教和漢風壁畫藝術。庫木吐喇開始進入龜茲佛教和中原佛教、龜茲風和漢風壁畫同時並存的繁榮昌盛新階段。窟群區第63、58、50、34和43窟為龜茲風格代表洞窟,第11、14、15、16、73窟以漢地風格為主。龜茲風洞窟除保持前一時期龜茲壁畫的內容和布局風格外,又打破舊有的程式,簡化了中脊的天象圖,出現了毗盧遮那佛像、塔中坐佛、橫列因緣故事等內容。這一類洞窟的藝術形象、線條運用和暈染,基本保持了龜茲風格。漢風壁畫洞窟的出現是這一時期洞窟極為重要的特點,其與龜茲風洞窟在形制上差別不大,均以中心柱窟和方形窟為主;但這些洞窟的壁畫,在題材內容、構圖形式、裝飾紋樣、形象塑造、繪畫技藝等方面,都表現出濃郁的中原風格,其重要的特點是彩繪大型經變相的出現,另外窟頂滿繪中原模式的千佛,以及中心柱窟的各甬道出現佛和菩薩相間排列的漢式尊像圖。 庫木吐喇漢風壁畫反映出民殷國富的唐代(618~907)崇尚雄強健壯之美的審美意趣,人物造型準確傳神。在繪畫技巧上,形象的塑造更依賴線描的轉折,色彩更加豐富。此時期還開鑿著名的「石窟五所」(五聯洞)(窟群區第68~72窟)。五個洞窟前室南北通連,除第69窟為方形僧房窟,其餘都是中心柱窟,從殘存的壁畫中來看,這也是一組漢風洞窟。兩種壁畫題材、藝術風格的並存,互相影響,為後來的回鶻壁畫風格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三期回鶻時期的彩繪洞窟。唐開成五年(840)以後,回鶻人統一龜茲,在安西(今新疆庫車)建立政權,並皈依佛教,開始重建洞窟,妝鑾佛像,彩繪壁畫,直到十一世紀以後。庫木吐喇保存回鶻洞窟,以窟群區第10、12、38、42、45窟為較典型回鶻風格。首先,這些洞窟繼承了龜茲式的中心柱窟,頂作縱券式;其次,前期出現的尊像圖更占主要的位置;第三,洞窟縱券頂中脊承襲前期的漢風窟,繪製蓮花、流雲等圖案;第四,在後甬道前壁描繪佛涅槃圖,則沿襲龜茲洞窟的題材和布局。回鶻洞窟的壁畫題材、人物造型、裝飾效果以及繪畫技藝等方面,建立在漢風壁畫的基礎上,又大量吸收龜茲風的元素,更發揚回鶻民族的傳統。以本民族人物為塑造形象,重視圖案紋樣的裝飾美;以鐵線描為主的表現形式,反映了回鶻人圓渾健美的形象和健康樸實的審美觀。 早在西元六世紀時,已出現庫木吐喇密教壁畫,但主要保存下來的是在七至八世紀的龜茲窟和九世紀以後的回鶻風壁畫洞窟中,反映出龜茲地區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畫卷。在經歷一千多年王朝更替、歲月侵蝕以及外國探險家的盜掘,庫木吐喇石窟已遭到十分嚴重的破壞。
|
相關詞條: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50窟,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63窟,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68~72窟, 庫木吐喇石窟谷口區第20窟, 庫木吐喇石窟谷口區第20窟穹窿頂, 庫木吐喇石窟谷口區第20窟佛坐像, 庫木吐喇石窟谷口區第21窟穹窿頂,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10窟千佛圖,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14窟,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14窟經變相,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16窟,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16窟觀無量壽經變相,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23窟,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23窟佛傳圖,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23窟菱格因緣圖,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16窟涅槃圖,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23窟天象圖,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34窟,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43窟,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45窟千佛圖,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46窟, 庫木吐喇石窟窟群區第46窟涅槃經變相之八王分舍利, 克孜爾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