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二 卷 別:建築
頁 碼:3/3_1078
石經山藏經洞
石經山藏經洞
北京房山
 
石經山藏經洞第五雷音洞內部
石經山藏經洞第五雷音洞內部
 

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
yun ju si shi jing shan cang jing dong

位於北京市西南約75公里房山區水頭村白帶山麓,白帶山又稱石經山,俗稱小西天。隋大業年間(605~617),僧靜琬(智苑)有鑑於北魏太武帝(423~452在位)、北周武帝(560~578在位)之廢佛,恐大法湮沒,遂承其師慧思之志,發願刊造「石刻佛教大藏經」。靜琬刻造石經的目的,如題刻殘碑上所說,不是為了一時的傳播佛經,而是一旦遭法難,可以此石經充作「經本」之用。唐貞觀十三年(639)靜琬示寂,由弟子繼其刻經之業。
 此刻經事業,直至明(1368~1644)末完成,刻經千餘部,三千五百餘卷,大小經版共一萬四千餘塊,期間以盛唐(712~756)、遼(907~1125)、金(1115~1234)所刻數量最多,分別藏於石經山洞窟及雲居寺壓經塔地穴內,世稱房山石經,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之石經,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特別是佛教歷史和典籍的重要文物。
 石經山有九個藏經洞,分上下兩層,其中第五雷音洞為開放式,其餘八洞在存滿石經後即封閉。雷音洞開鑿最早且面積最大,深10餘公尺,高3公尺餘,四壁存有經版一百四十六塊,是靜琬時所刻;洞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撐洞頂,柱上刻有一千零五十六尊佛像,人稱千佛柱,為隋代(581~618)遺物。一九八一年於雷音洞內發現二顆舍利,據考證為佛陀真身舍利。雷音洞左面,即第六洞,俗稱寶藏洞,洞口石碑上刻有「寶藏」二字,是明代董其昌的手跡。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雲居寺, 寶藏額 董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