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一 卷 別:石窟
頁 碼:8/4_1312
莫高窟第335窟
莫高窟第335窟
甘肅敦煌
 
莫高窟第335窟東壁門上菩薩及題記
莫高窟第335窟東壁門上菩薩及題記
初唐(618~712)
壁畫
 

莫高窟第335窟
mo gao ku di 335 ku

位於南區。開鑿於初唐(618~712),中唐(756~846)、宋(960~1279)、元(1271~1368)、清(1644~1911)均有重修。前後室結構,後室為主室。前室窟頂西披存千手千眼觀音一鋪,兩側存不空●(上四+下絹)索觀音、如意輪觀音各一鋪,西壁門南、北存維摩詰經變一鋪。甬道頂存中唐畫藥師佛。
 主室窟頂藻井畫牡丹蓮花井心,四周畫邊飾四重,從內向外依次為聯珠紋、卷草紋、聯珠紋、團花紋。花紋經過層層暈染,具有立體效果。四披為千佛圖案,千佛均穿白色雙領下垂式袈裟,持禪定印,結跏趺坐。
 窟內西壁開一敞口平頂大龕,內為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造像一鋪。主尊為唐(618~907)塑造,經重修,帶圓形頭光與舟形舉身光,頭光,螺髮肉髻,身著通肩袈裟,右手施無畏印,右手置於腿上,結跏趺坐於疊澀須彌座上。二弟子二菩薩為清塑。龕內壁畫為初唐時繪製,頂部為《妙法蓮華經》中的〈見寶塔品〉,中間寶塔之中二佛著白色通肩大衣相對而坐,四周環繞眾多聽法菩薩。整個場景包圍在一朵巨大的祥雲中。龕內南北兩側畫勞度叉鬥聖變,南側為勞度叉及其隨從,重點表現了被大風所吹的場景;北側為佛弟子舍利弗,一青年比丘形象,坐在帳內;下方為觀看鬥法的眾比丘。兩主像中間為力士搗山、白象吸水等諸多鬥法情節。畫面極富氣勢。龕外兩側各畫菩薩一身,二菩薩身材修長,面容秀麗,衣飾精美,其中一身手提淨瓶。南壁為通壁的阿彌陀經變相一鋪,上方為諸佛赴會,十五組佛、脇侍乘祥雲而來;其下為樓閣寶樹,畫面正中為七寶蓮池,諸多菩薩、化生童子活動於蓮花上。蓮池中間的台榭上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說法,兩側脇侍觀音、大勢至二菩薩,聽法菩薩環繞四周,兩側為重重樓閣。蓮池下方正中有樂舞一鋪,中間的舞伎帔帛揚起,似跳胡旋舞。兩旁坐有樂隊兩組。其外側眾多菩薩、天人,或交談或聽法,姿態各異。
 北壁為通壁的維摩詰經變相圖,西側為文殊及隨侍、聽法大眾,東側為維摩詰及問疾眾人。維摩詰為一老者形象,手持麈尾,作言談狀;文殊著菩薩裝,坐於束腰須彌座上。維摩詰上部眾多祥雲托須彌座而來,為「借座燈王」的情節;其後維摩詰手托一祥雲,中有大海、須彌山,為「手接大千」的情節。二菩薩立於文殊與維摩詰之間,雙手捧鉢,為「請飯」情節。文殊後上方畫佛於須彌山說法,維摩詰攜文殊、聽法大眾來見。
 東壁窟門上方畫阿彌陀佛說法圖一鋪,當中為結跏趺坐持說法印的主尊,兩旁脇侍二弟子二菩薩,姿態不一。門南側畫說法圖數鋪,皆為倚坐,並有藥師佛立像一身。門北側畫說法圖一鋪。窟門上方有垂拱二年(686)的題記,西壁龕側存長安二年(702)題記,北壁有聖曆年間(698~700)張思藝敬造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