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千頌般若經插圖 約一○七三年 貝葉設色 高約7.3公分 長56.8公分 印度比哈爾邦那爛陀寺遺址出土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亞洲協會博物館藏 |
|
|
般若菩薩及脇侍像 |
|
|
文殊菩薩及脇侍像 |
|
|
八千頌般若經插圖(局部) |
|
|
八千頌般若經插圖
ba qian song bo re jing cha tu
印度比哈爾邦(Bihar)那爛陀寺遺址(Nalanda)出土。十一至十二世紀波羅王朝(Pala,約8~12世紀)時,抄寫和彩繪貝葉經在印度比哈爾和孟加拉地區相當普遍,題材多為菩薩或佛傳故事,或二者兼備。此《八千頌般若經》約抄寫於一○七三年,此類聖典主要用於布教,亦可能被用作禪修的所緣境。從其梵文題記得知供養人名為悉德納(Nae Suta Shoha Sitna),抄寫人則為那爛陀寺阿難,約於一一五一年重新奉獻。 此五頁貝葉每片高約7.3公分,長56.8公分,由上而下,第一至第四頁中央繪菩薩及脇侍像,兩側畫八相成道,第五頁墨書梵文和藏文題記。中央畫像主尊依次為般若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多羅菩薩,左右兩側四組八相圖分別是樹下誕生與降魔成道、初轉法輪與舍衛城神變、佛陀自忉利天返人間與降伏醉象、獼猴獻蜜與涅槃。波羅王朝佛教雕塑多以此八則故事概括佛傳內容,作為信徒遵循之道,此八相亦常見於當時的《般若經》手抄本。 依畫風而言,第一、二頁和第三、四頁兩者明顯存有差異,前者人物神形兼備,細節描繪細膩,色彩鮮豔豐富;相較之下,後者表現略微遜色,兼之背景塗白,似未完成,故推測約為一一五一年重新奉獻時所新增之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