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寶頂山石窟大佛灣第11龕臥佛像 南宋(1127~1279) 石 長31公尺 重慶大足 |
|
|
大足寶頂山石窟大佛灣第11龕弟子像(局部) |
|
|
大足寶頂山石窟大佛灣第11龕臥佛像
da zu bao ding shan shi ku da fo wan di 11 kan wo fo xiang
位於東崖。平頂龕,寬31.6公尺,高7公尺。龕正中橫臥釋迦牟尼佛涅槃像,頭枕北方,足指南方,面西,右脇而臥,與《大般涅槃經》中所述吻合。佛全長31公尺,佛頭長6.5公尺,是大足石窟中最大的石刻。大佛螺髮,雙眼微閉,似沉睡狀,神情自若。佛雙腳隱於山崖中,以示佛身大而不可度量的寓意。 臥佛頭側及身前眾舉哀弟子、天王,均作半身像,似從地踊出,人物表情多虔誠肅穆,著重襯托佛滅度時的超脫氣氛,與《涅槃經》所記不同。佇立佛首前為趙智鳳,卷髮,拱手,面向眾弟子。趙智鳳之後為柳本尊,手捧金瓜面佛而立。柳本尊後為舉哀弟子,手或持瓶、鉢、蓮花、果盤、經書或拱手。 大佛腹前有一擺著供盤之供桌,兩側有抬供桌的天王;桌前有一王者像,捧笏面內作哀悼狀。供桌上香爐煙雲向上升騰,與龕頂連接,雲頭上站立九人,中為佛母摩耶夫人,左為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右為佛陀出家前的髮妻耶輸陀羅,均作肅立拱手狀。三像南北側各站立三名天女,有持花者,有獻果者,有捧香爐者。 佛身前不遠處,開有一條與龕等長的九曲河。依據大足民間流傳的故事,佛陀即將涅槃,阿難祈求佛陀帶上自己。由於阿難功德俱未圓滿,佛陀推開阿難,用手畫出一條大河與之相隔。其龕像中增刻的柳本尊、趙智鳳以及九曲河的內容,反映了大足石刻所具有的地域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