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14/1_274
|
古格王國遺址白殿北壁門上端壁畫 明代(1368~1644) 西藏札達 |
|
|
古格王國遺址白殿南壁西側上部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 |
|
|
古格王國遺址白殿內殿東壁北側壁畫 |
|
|
古格王國遺址紅殿東壁下部建寺慶典圖 |
|
|
古格王國遺址紅殿東壁下部建寺慶典圖之女舞者及羊群 |
|
|
古格王國遺址紅殿東壁北側下部輪王七寶及八吉祥 |
|
|
古格王國遺址壁畫
gu ge wang guo yi zhi bi hua
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古格王國遺址。古格王國遺存的佛教寺院藝術,保存較好的有紅殿、白殿、度母殿、大威德殿和曼荼羅殿等。柱子和天花皆彩繪花紋圖案和佛像,牆上繪滿各種不同題材的壁畫,保存完好的壁畫有800餘平方公尺。 白殿坐北朝南,壁畫上端為一周垂帳紋,下端繪一周菱形海螺紋條帶;中段以塑像背光為中心,在背光上部及兩側,繪眾多小像,有佛、菩薩、金剛、度母、高僧、國王等,塑像與壁畫形成融合的整體。北壁東側一尊佛塑像的兩側繪吐蕃歷代贊普和古格王統世系圖,是將吐蕃贊普和古格王視作神靈的具體反映,其系統性的王族法統與寫實性的人物裝束,極富歷史價值。西壁南起第四組塑像兩側的中部與下部繪諸天及星宿圖,是了解西藏天文星象圖像之寶貴史料。白殿內殿西壁中部和東壁中部繪佛傳圖,以中心主題兼具敘事性方式,呈現釋迦牟尼佛自誕生至涅槃的事蹟。 紅殿位於白殿的下方,坐西朝東,建築格局與白殿相同。紅殿壁畫分為上、中、下三層,上部以獸面銜垂帳流蘇紋二方連續裝飾圖案。中部是壁畫的主題,占壁畫總面積三分之二多;南、北壁繪十二組大型一佛二菩薩像,東壁繪九組大型尊像,有文殊菩薩、白度母、佛頂尊勝佛母、馬頭明王、金剛手、五依怙及七明王、白傘蓋佛母、綠度母及四臂觀音等,高約3公尺。大型尊像上端分繪小型佛、菩薩、佛母、度母、金剛以及吐蕃贊普、古格國王、王妃、印度瑜伽行者、高僧大德和祖師像等。 紅殿東壁大型佛像的下部生動地記錄寺院慶典的過程,高約1公尺,寬約10公尺,具有較高的寫實性和風俗性。圖中一隊女子翩翩起舞,旁邊有人擊鼓吹號,形象栩栩如生。畫面的前一部分繪有禮佛圖,衣著華貴講究的古格王、王妃、大臣、眷屬等群像,國王和王妃各自結跏趺坐於座墊上。東壁北側下部另繪有八塔、輪王七寶和八吉祥等精美裝飾圖案。南、北壁下部的佛傳圖,尤為紅殿壁畫中的傑作,生動描繪佛陀一生的事蹟。另有濃郁裝飾效果的花卉圖案。在繪畫技法、造像色彩、審美風格上與白殿、曼荼羅殿相同,但內容上有別於其他藏區壁畫的佛菩薩及僧眾形象。 大威德殿主奉大威德金剛塑像,壁面繪有十八組身形較大的佛、菩薩與護法神祇等,其中一幅藏式平頂建築群落圖,應為古格王城具體而微的呈現。曼荼羅殿除繪常見的佛菩薩尊像外,另有八十四大成就師、十部空行、二十一供養天女等,身形各異,人物線條流暢。度母殿四壁遍繪壁畫,大多斑駁不清,但仍可辨識畫面內容。洞窟壁畫保存完好的有貢康洞(mgon khang)護法神殿、四區第126號洞和四區第35號洞。 古格王國遺址壁畫群之年代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為十五世紀中葉,如白殿和紅殿;中期為十六世紀初、中葉,如曼荼羅殿、大威德殿和貢康洞;晚期為十六世紀中葉以後,如度母殿和四區第126號洞。至今離其創作時間達數百年之久,繪彩色澤仍舊鮮明,人物造型亦十分清晰,題材豐富,具有明顯的地方風格。其繪畫技法、設色與構圖方式,受到相鄰的印度、喀什米爾等地的影響,呈現獨樹一幟的古格派畫風,實為藏傳佛教藝術的瑰寶。
|
相關詞條:古格王國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古格王統世系圖, 古格王國遺址諸天及星宿圖, 古格王國遺址佛傳圖, 古格故城太子與保姆圖, 古格王國遺址一佛二菩薩像, 古格王國遺址文殊菩薩像, 古格王國遺址禮佛圖, 古格王國遺址大威德殿壁畫, 古格王國遺址曼荼羅殿壁畫, 古格王國遺址貢康洞壁畫, 古格王國遺址度母殿壁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