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三 卷 別:建築
頁 碼:3/3_1150
犍陀羅遺址
犍陀羅遺址
巴基斯坦開伯爾巴圖克瓦省白夏瓦
 
布特卡拉一號遺址
布特卡拉一號遺址
 
布特卡拉一號遺址雕像
布特卡拉一號遺址雕像
 

犍陀羅遺址
jian tuo luo yi zhi

譯名為Gandhara,又稱健馱羅。位於巴基斯坦開伯爾巴圖克瓦省白夏瓦(Peshawar, Khyber Pakhtunkhwa)及其周圍百餘公里之地,西達阿富汗的哈達(Hadda),東及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Islamabad)西南方,北至巴基斯坦的斯瓦特(Swat)。該地於西元前五、六世紀為波斯帝國版圖,西元前四世紀成為亞歷山大大帝在印度河流域建立希臘統治的小國之主要城市,一世紀中葉貴霜王朝(約1〜3世紀)首領丘就卻(約30〜80在位)征服中亞一帶,至第三代迦膩色迦王(約129〜160在位)時,極力推行佛教,並以此為國都,該區的文化即在不同民族之背景下相互並存,融合演變而成。
 一八六二年起印度考古局對該遺址進行考察,曾在東南方的沙基奇德里(Shah-ji-ki-Dheri)的古塔遺址中清理出邊長87公尺的塔基,發現了著名的迦膩色迦王舍利盒。另外有法王塔(Dharmarajika Stupa)、瑪尼恰拉塔(Manikiala Stupa,位於洛瓦平第,Rawalpindi)、布特卡拉(Butkara,位於斯瓦特河谷,Swat Valley)、塔庫特伊巴希(Takht-i-Bahi,位於馬丹,Mardan西北)等多處佛塔與僧院遺蹟,皆為當時貴霜王朝盛極一時的例證。一九四七年巴基斯坦獨立後,陸續有義大利、日本、伊朗、德國等專家來此考察發掘,出土文物大都藏於該國拉合爾博物館及白夏瓦博物館。
 該遺址出土文物最常見的為石雕像,所用材質為青灰或灰綠色石灰岩,含有發光的結晶顆粒。白灰膏、泥塑像占多數,少見青銅像。浮雕題材以佛傳及本生故事為多,一幅一情節,內容達百餘種。佛像製作自一世紀末開始,多沿襲希臘羅馬的眾神容貌和服裝,衣紋多層,感覺厚重。菩薩像胸飾複雜,戴冠,髮式多樣,腕、臂戴釧,腳穿繩鞋,多數有頭光。雕像在形式上受到伊朗民族和中印度傳統樣式的影響;造型風格融入了中亞、西亞、印度等文化特點,稱為犍陀羅風格。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銅迦膩色迦王舍利具, 法王塔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