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五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773
駝山石窟第3窟西方三聖像
駝山石窟第3窟西方三聖像
隋代(581~618)

山東青州
 
駝山石窟第3窟無量壽佛坐像
駝山石窟第3窟無量壽佛坐像
 

駝山石窟第3窟
tuo shan shi ku di 3 ku

位於駝山東坡。為駝山石窟中規模最大、開鑿年代最早的一個窟。窟內主佛座前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像主樂安郡沙門都僧蓋」題記。依據平桑公韋操任青州總管的時間及樂安郡廢棄的時間,推測第3窟的開鑿時間約在隋開皇元年至三年(581~583)之間。窟頂有雙層飛檐的溝槽,窟前9公尺處有柱洞遺蹟,證明窟前原有較大的建築。該窟是在傾斜的岩面向內鑿進,在窟前形成甬道,窟內平面呈橢圓形,窟口微收,無門。該窟為一大像窟,窟內寬5.4公尺,高6.72公尺,進深2.85公尺,正壁高壇上雕一佛二菩薩。
 佛頭頂螺髮,肉髻低平,面部方圓,額有白毫,眉如彎月,嘴角微微上翹。頭部比例偏大,身體豐壯,呈直筒形,內著僧祇支,腰部束帶,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極簡,懸於座前的下襬較短。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結跏趺坐。佛左側觀世音菩薩頭戴飾化佛的寶冠,右側大勢至菩薩頭戴刻寶瓶的寶冠,此外佛座下有「無量壽」刻銘,故可推斷該窟造像表現的是無量壽佛、觀世音及大勢至西方三聖組合。除三尊造像外,窟內周壁刻滿千佛。
 該佛具有隋代(581~618)初期造像的典型特徵,一則身軀比較直板,不追求身體曲線的變化,裝飾簡潔、樸素;再則細部之刻劃,如佛面部的眉毛、眼睛、嘴唇等線條,在簡潔、統一中稍作變化,以線條的細微轉折呈現人物面部表情,與北朝(386~581)晚期裝飾性很濃的風氣已有很大不同。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