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山石窟第43窟 甘肅天水 |
|
|
麥積山石窟第43窟立面圖 |
|
|
麥積山石窟第43窟剖面圖 |
|
|
麥積山石窟第43窟正壁右側菩薩像(局部) 宋代(960~1279) 泥 |
|
|
麥積山石窟第43窟左龕外壁供養菩薩像 |
|
|
麥積山石窟第43窟
mai ji shan shi ku di 43 ku
位於東崖下部。依外部輪廓看,應於崖壁上雕出之三間四柱廡殿頂的仿木結構敞殿。開鑿於西魏(535~556),宋(960~1279)、明(1368~1644)重修。總體結構分為前廊、前室和後室三部分。此窟建築結構十分複雜,雕刻裝飾極為精巧富麗,因有可以置棺具的封閉盝頂後室,推測此窟即臨時安葬西魏文帝(535~551在位)乙弗皇后的瘞窟。據文獻記載,西魏初年,國勢貧弱,北方的遊牧民族柔然不斷擄掠邊境。為了結好柔然,文帝元寶炬廢黜鍾愛的乙弗皇后,另娶柔然公主郁久呂氏立為皇后。後來由於郁久呂氏的猜忌,柔然於大統六年(540)大舉南下,欲與西魏決戰,為了消弭戰端,文帝將徙居秦州的乙弗氏賜死,希冀以此換來邊境的和平。乙弗氏死後,文帝下令鑿麥積崖為龕而葬,號為寂陵。 前廊正面前檐三間由四根八棱柱隔出,面闊總計6.65公尺。八棱柱自地面至闌額下皮高2.7公尺,柱下雕覆盆柱礎,柱頂上雕櫨斗,櫨斗上雕出斷面呈矩形的闌額,櫨斗及闌額上雕刻蓮花圖案,於櫨斗之上承托檐檁、檐椽等構件。最上雕廡殿頂,屋面上雕出筒瓦瓦壟,屋脊兩端雕出鴟尾,因屋頂已殘毀大半,椽頭及屋頂上的瓦當大半不存。檐柱內為進深約1.2公尺的前廊,廊下左右兩側立有宋代泥塑力士各一身;當中一間在後壁鑿一圓拱門,門上加火焰形券面裝飾;此門向裡又開一間小窟,也就是前室。 前室平面呈橢圓形,寬3.4公尺,進深1.9公尺,上為穹窿頂,室內正壁中央開一半圓形穹窿頂大龕;龕內宋代塑倚坐佛一身(明代重修),下有木架,左右兩側塑二脇侍菩薩。龕內左右兩側上部又各開一小龕,小龕內殘存有飛天、忍冬、蓮花等西魏壁畫;左龕外壁殘存宋代供養菩薩像等。大龕後壁浮雕宋代龍椅背靠,兩側有供養菩薩二尊;後壁下部有一條通往後室的通道,宋代塑倚坐佛正好遮擋在此通道入口處。另於龕內兩處壁面上亦發現有南宋(1127~1279)和元代(1271~1368)紀年題記。 後室平面呈梯形,前部較寬約為2.5公尺,後面稍窄計2.15公尺,盝形頂,深3.2公尺,室內高1.73公尺,四角及頂部都雕出壁柱、平頂、坡面、木枋等,整個後室儼然一個覆斗頂的帳。後室前部置石雕造像一尊,像後有舉身光,舉身光浮雕二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