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一 卷 別:石窟
頁 碼:7/3_944
莫高窟第9窟前廊窟頂
莫高窟第9窟前廊窟頂
唐景福年間(892~893)
壁畫
甘肅敦煌
 
莫高窟第9窟甬道頂部
莫高窟第9窟甬道頂部
 

莫高窟第9窟
mo gao ku di 9 ku

又稱張承奉窟。位於南區北部。前後室結構,中有甬道相連。後室為主室,前部覆斗形頂,後部平頂,設中心柱。主室前部窟頂藻井井心畫迦陵頻伽和蓮花,四周飾廻紋、團花、菱格、卷草及帷幔等紋樣;四披除東披畫彌勒經變外,其餘三披均表現華嚴九會,每披各繪三會。後部平頂繪千佛及天王。
 中心柱東面開一龕,龕內現存清(1644~1911)塑像九身;龕頂中央畫棋格團花,四披畫趺坐藥師佛及菩薩;龕內西壁有豎幅屏風四扇,兩扇畫婆羅門聞偈捨身,兩扇畫薩埵那太子本生,南、北壁各有豎幅屏風三扇,分別畫五台山圖、須大拏太子本生。中心柱東面龕下畫置供器之供案,兩側各繪供養菩薩一身、供養比丘三身;龕外北側上部畫日天,龕外南側上部畫月天,兩側中、下部均繪力士、獅子等。其中兩身力士像剛勁威猛,氣勢撼人,為同類題材中的佳作。中心柱西面元(1271~1368)畫白描樓閣人物,線條流暢生動,極富有感染力,或為嵩山神送柱圖。中心柱南、北面元畫數層趺坐佛,下存宋(960~1279)畫供養人。
 主室西、南、北壁分別繪楞伽經變、勞度叉鬥聖變、維摩詰經變,其中勞度叉鬥聖變以舍利弗和勞度叉鬥法為中心,兩側及下部表現有護彌請佛、精選園地、聖僧助戰、金磚鋪地、外道歸佛、舍利弗現神變等情節,用線工整細緻,設色沉著雅淡,構圖完整合理,情節的表現極富有感染力。東壁窟門南、北側分別繪普賢變、文殊變,窟門上方及兩鋪經變畫下方繪供養人像。
 前室人字披頂西披原畫觀音三鋪,大部分殘毀,其中南端一鋪為如意輪觀音;西壁窟門上方及北側殘存有毗沙門畫像;南、北壁分別開第10、8窟窟門。甬道頂中央畫佛教史跡畫,畫面下部中央繪牛頭山,牛頭山上部及兩側表現印度、于闐(今新疆和田)及中土的佛教史跡故事,包括釋迦救商船、旃檀木像迎釋迦歸來、阿育王一手遮天、毗沙門決海、牛頭山釋迦瑞像、曇延法師故事等,形成了以牛頭山為中心的大型佛教史跡畫面,對其後五代(907~960)、宋同類題材壁畫的繪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甬道兩披畫瑞像圖。
 甬道南、北壁各存供養人二身,根據題記可知南壁為歸義軍節度使索勳、隴西郡李弘諫,北壁為司徒南陽郡張承奉、隴西郡李弘願。唐景福元年(892)下詔授篡權奪位的索勳以歸義軍節度使,上述供養人索勳榜題中官銜署歸義軍節度使,故一般推測該窟大致建造於唐景福年間(89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