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一 卷 別:石窟
頁 碼:7/3_1032
莫高窟第85窟楞伽經變相
莫高窟第85窟楞伽經變相
晚唐(846~907)
壁畫
甘肅敦煌
 
莫高窟第85窟楞伽經變相之尸毗王
莫高窟第85窟楞伽經變相之尸毗王
 

莫高窟第85窟楞伽經變相
mo gao ku di 85 ku leng qie jing bian xiang

位於主室窟頂東披。依據武周時期(684~705)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繪製。該圖中央繪釋迦牟尼佛在摩羅耶山楞伽城為羅婆那王說法,摩羅耶山聳立於大海中,山腰狹細;束腰狀的形象與佛教圖像中廣泛流行的須彌山山形相似。摩羅耶山頂上有一方形城池,即楞伽城,城牆以菱形彩色寶石砌成,前部正中開一城門,四角有角樓。佛結跏趺坐於楞伽城正中,兩側各有一弟子一菩薩像;前方兩側分別為羅婆那王及其夫人、四大比丘跪地聽法像。
 摩羅耶山所在的大海兩側三角形空間內各繪十個小型說法場面,表現釋迦以神通力化現十方所有一切國土。其間穿插羅婆那王勸請品、集一切法品及斷食肉品諸情節。羅婆那王勸請品主要講述釋迦在海龍王宮為海龍王及其眷屬說法,羅婆那王往詣佛所請佛說法,佛接受請求上山為其說法。圖中該品情節除佛在摩羅耶山楞伽城為羅婆那王說法處於畫面中央外,其餘主要在中央摩羅耶山的周圍,包括龍宮說法、天龍奉迎佛、羅婆那王下山請佛、佛接見羅婆那王、羅婆那王與夜叉及上山說法等。
 集一切法品主要是佛以各種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佛經要義,圖中該品情節主要集中於畫面北側,有照鏡喻、陶師喻、橦技喻、乾城喻、燈火喻、燈猴喻、良醫喻、母嬰喻及淨衣喻,畫面南側有鳥遊虛空喻、王四天下喻。
 斷食肉品主要是勸戒善男信女不要殺生食肉,圖中該品主要集中於畫面南側,包括屠宰、獵人、羅剎鬼與獵人、二獵人、販賣牛羊、勸戒食肉、尸毗王割肉貿鴿、菩薩為眾獸說法等,其中尤以尸毗王故事較為引人注意。該故事在莫高窟北朝(386~581)壁畫中經常作為宣揚自我犧牲精神的本生故事出現,而這裡則作為楞伽經變的一個組成部分,圖中尸毗王雙手合十坐於南側,足下一人以刀割其肉,北側畫一桿秤,秤一側盤中立一鴿,另一側盤中放著四塊鮮血淋漓的肉,秤架上部站立一隻老鷹,貪婪地望著盤中的肉。楞伽經變在莫高窟中始繪於中唐(756~846),該圖繪製於晚唐(846~907),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完整,表現生動,是莫高窟中楞伽經變的代表作。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