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二 卷 別:石窟
頁 碼:8/4_1518
雲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及窟頂
雲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及窟頂
山西大同
 
雲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
雲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
 
雲岡石窟第6窟南壁、東壁及中心塔柱東面(局部)
雲岡石窟第6窟南壁、東壁及中心塔柱東面(局部)
 

雲岡石窟第6窟
yun gang shi ku di 6 ku

位於中區。開鑿於北魏和平六年至太和十八年(465~494)。中心塔柱窟,與東側的第5窟為一組雙窟。平面方形,平棊頂,東西寬13.4公尺,進深13.8公尺。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木結構樓閣一座。
 中心塔柱高14.4公尺,分上下兩層,四面開龕。上層四面互相貫通,四角柱鏤空雕作九層樓閣式塔,大象柱礎。龕內各雕立佛一身,高近5公尺,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兩側的脇侍菩薩體型較小,身軀修長,帔帛繞臂。塔柱上作帳形頂,飾垂角,以上分格飾金翅鳥,與窟頂相接。塔柱下層上沿雕成仿木構屋檐,四角柱飾千佛。四面均開雙重龕,內龕為圓券形,外層盝形帷幕龕。外層盝形龕楣分格刻七飛天。兩上角列置佛像和供養天,帷幕垂帳上飾六飛天、有童子牽花繩。內層圓券形龕,龕楣刻坐佛、飛天,龕梁飾飛天,龕側刻弟子、菩薩、力士、藥叉、佛傳故事等。龕內南面主尊為坐佛,東面為交腳彌勒菩薩,西面為倚坐佛,北面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其中南面龕內主尊風格與全窟造像有所不同,係經後代補塑。龕內外壁面雕飾極盡豐富,不留空隙。
 北壁開上下兩層大龕,風化嚴重。上層並列三華蓋龕,中、西龕一佛二菩薩,東龕一佛。下層為通壁寬盝形帷幕大龕,以龕柱隔為三間,明間雕立佛,高6.1公尺;兩次間各立一脇侍菩薩,高5.6公尺。
 東、西壁及南壁造像布局大體相類。東、西壁分上下兩層開龕,每層三龕。西壁上層為三個華蓋龕,各雕一立佛二菩薩,以弟子像為界;下層以圓拱龕居中,龕內雕一坐佛,為釋迦降魔成道像,兩側盝形帷幕龕內皆為交腳菩薩像;北龕風化嚴重,龕兩側均雕五層樓閣式塔,塔頂立三寶標。東壁與此類似,下層三龕依次表現降伏火龍、千佛及鹿野苑初轉法輪。
 南壁闢拱門,上部開明窗,明窗兩側上層各有一華蓋龕,下層各開一圓拱龕,雕一佛二菩薩像。拱門上方與明窗之間開一屋形龕,龕內雕維摩變,釋迦佛居中趺坐說法,維摩詰、文殊分居左右,兩側五層樓閣式塔,龕上坐佛一排八身。四壁頂端佛龕之上與窟頂交接處均雕刻天宮伎樂、坐佛列龕,其間有童子牽花繩。上、下層造像龕中間有一排坐佛,三壁底層有佛傳故事、供養人兩排。
 拱門門道進深0.65公尺,經後世維修。明窗寬2.05公尺,兩側壁各開一盝形帷幕龕,龕內均為思惟菩薩像,其中西側龕內尚殘存一馬,屈前腿跪於菩薩足下。
 在窟室東南西三壁佛龕之下及中心塔柱下層諸龕龕外兩側,以浮雕形式表現佛傳故事,計三十三幅。西壁長卷式浮雕故事已風化殆盡,東壁和南壁亦有風化。佛傳雕飾是現存中國石窟群中最早佛教石刻連環畫珍品。從中心塔柱到洞窟四壁,採用浮雕和佛龕相結合的方法,成為北朝(386~581)佛教藝術故事性表現的典範。
 窟頂中心柱四周雕出三十二方平棊,部分已風化。棊格內可見孔雀、獅子、虎、龜等騎乘,是諸天普乘題材,在雲岡較少見;格外布滿飛舞的飛天和大小蓮花;四角呈放射狀,飾飛天和蓮花。此窟平棊是一種變異形式,沒有統一整齊的規格。
 此窟設計奇特,富麗堂皇,彰顯皇家風範,滿壁雕刻令人目不暇接。造像分布錯落有致,構思縝密,獨具匠心,集中體現了北魏(386~534)興盛時期高超的造像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