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五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277
石泓寺石窟第2窟
石泓寺石窟第2窟
陝西富縣
 
石泓寺石窟第2窟水月觀音菩薩像
石泓寺石窟第2窟水月觀音菩薩像
金代(1115~1234)

高2.15公尺
 

石泓寺石窟
shi hong si shi ku

又稱川子河石窟。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富縣。始鑿於隋(581~618),唐(618~907)、北宋(960~1127)至明(1368~1644)均有增修。現存十座洞窟,第1~5窟內保存較多造像;第6窟為晚期道教石窟;第7~10窟均為空窟,形制不甚規整。二○○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1窟內有隋大業(605~617)紀年、第3、4窟殘存唐咸通(860~874)紀年、第5窟存北宋開寶元年(968)題記。以上四窟左右毗鄰,形制、規格相若,均為中央設壇的方形窟,門道兩側浮雕持矛按劍的金剛力士。佛壇上依背屏雕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頂略作小穹窿形。四壁鑿龕雕坐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遊戲坐菩薩等。
 第2窟為主窟,造像題記年代集中在金皇統元年至貞元二年(1141~1154)之間,推測為金代(1115~1234)石窟。前室與第1窟相連,主室平面方形,中央設壇,寬10.3公尺,高5.4公尺,進深10.7公尺,壇基四角各有一方形石柱通連窟頂,壇上圓雕主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結跏趺坐於仰蓮須彌座上,波狀髮髻,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右手撫膝,左手在腹下結禪定印;頭頂上方雕出窟頂的八角形蓮花藻井。迦葉、阿難二弟子立於兩側仰蓮台上,迦葉作老年梵僧相,弓背拱手;阿難為年輕漢僧相,雙手在胸前合十。文殊、普賢二菩薩結跏趺坐於仰蓮須彌座上,文殊手執經書狀物,座束腰間刻一獅;普賢頭戴高冠,左手已殘損,右手置膝上,座束腰間刻一象。
 佛壇立柱及窟內四壁布滿各類雕像,在成列的千佛間,錯雜開鑿數十個大小不一的龕像,兩側壁主要開大龕,後壁主要刻千佛。大小龕內鑿龕造像除常見的三世佛、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薩(華嚴三聖)外,另有結智拳印的毗盧遮那佛,以及水月觀音、文殊、普賢、八難觀音、地獄變相、十六羅漢及布袋和尚等題材。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