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莫高窟第431窟窟檐 甘肅敦煌 |
|
 |
莫高窟第431窟窟檐栱眼壁伎樂天 宋代(960~1279) 壁畫 |
|
 |
莫高窟第431窟前室 |
|
|
莫高窟第431窟
mo gao ku di 431 ku
位於南區中北部。開鑿於北魏(386~534)晚期,初唐(618~712)將窟底下挖重修下部,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閻貞清建窟檐與前室。主室平棊頂,前部東、西披為北魏畫摩尼寶珠和供養人,後部平棊繪斗四蓮花飛天十五方。有中心塔柱,四面開龕,內塑倚坐和禪定佛,龕外兩側多宋(960~1279)妝菩薩及北魏以來所繪邊飾、供養人和菩薩等。東壁門上亦有一券頂龕,內塑交腳菩薩一身。四壁主要為北魏畫天宮伎樂、千佛、禪定佛和初唐畫供養人、比丘等。甬道盝形頂繪孔雀明王和千佛,兩側壁畫模糊。 前室為人字披頂木構窟檐,係珍貴的宋代原裝木構。有地●(木+伏)N,面闊三間,四柱斷面八角形,斗栱六鋪作三抄單栱造,製作規範整齊,枋上架椽,泥造屋頂,起脊,屋角無起翹,較平直,門上方及兩側開直櫺窗三扇。窗枋和栱眼壁繪有伎樂、飛天、弟子、供養菩薩和花卉,柱南側存金剛力士一身。其中栱眼壁南、北側各彩繪伎樂天一身,北側一身坐於圓形地氈上,戴耳璫、項圈,下著長裙,膝上橫置一古琴,雙手作彈奏狀,帔帛從背後前繞兩臂飛揚於體側。此窟檐不僅為中國現存較早木構建築,而且其內外木構件上的彩繪也是目前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實物遺存,在建築和藝術史上都具有重要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