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六 卷 別:石窟
頁 碼:6/2_390
邛崍石筍山石窟第20龕維摩詰經變相
邛崍石筍山石窟第20龕維摩詰經變相
唐代(618~907)

四川邛崍
 

邛崍石筍山石窟
qiong lai shi sun shan shi ku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西偏北32公里的大佛溝,地處偏僻,全部造像集中在長120餘公尺,高30公尺的崖壁之上,背東面西。造像龕的布局分二段,南段一層,北段兩層,現存三十三個窟龕,造像七百三十九尊。據第32龕石刻題記「石筍山菩提釋迦二像龕並銘……大曆二年(767)二月十五日」,知絕大多數開鑿於中唐時期(756~846)。二○○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窟龕的形制主要有方形單口龕、雙疊室帷幕形龕、方形券拱龕等。造像題材有說法圖、三佛、彌勒佛、華嚴三聖、觀音、毗沙門天王、維摩詰經變、千手觀音變及西方淨土變。數量最多的佛說法圖,造像組合相對固定,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為常見,也有在此基礎上增加二天王二力士的護法像。在西方淨土變相龕和華嚴三聖造像龕中,常將佛和二脇侍菩薩作為主要的造像,雕刻成脫出龕壁的圓雕或高浮雕,弟子與其他像往往貼壁雕刻。
 經變龕在該石窟中雕刻極其精細,通常採用多故事、多情節分層次的雕刻手法,盡可能豐富地表現經變的內容,如第20龕的維摩詰經變,在主體造像問疾品維摩詰和文殊菩薩對坐的四周,分組雕刻出佛國品、弟子品、香積佛品、觀眾生品等內容,構圖和格局更逼近大型經變壁畫。千手觀音變龕、西方淨土變相龕手法與之相同,反映了八世紀中葉佛教經變雕刻的面貌。
 以單龕雕刻的觀音像和毗沙門天王像是四川地區普遍流行的龕像,石筍山石窟也不例外,造像樣式和雕刻水準與同期石窟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