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三 卷 別:建築
頁 碼:1/1_80
大仙寺大雄寶殿
大仙寺大雄寶殿
臺灣臺南
 
大仙寺內山門
大仙寺內山門
 
大仙寺大雄寶殿(局部)
大仙寺大雄寶殿(局部)
 
大仙寺大雄寶殿內部
大仙寺大雄寶殿內部
 
大仙寺大雄寶殿(局部)
大仙寺大雄寶殿(局部)
 

大仙寺
da xian si

位於臺灣臺南市。清康熙四十年(1701),由來臺禪僧參徹結廬創建;清代(1644~1911)曾多次修建。日治大正四年(1915),僧德融與廖炭居士改建大雄寶殿,昭和五年(1930)毀於地震,後再重修;一九四六年延請開參法師為住持,陸續擴建。
 該寺坐東朝西,中軸線上主要有外山門、內山門、大雄寶殿、觀音寶殿及三寶殿,三寶殿南北兩側有地藏殿、祖師殿和準提殿;其中,內山門、大雄寶殿現為臺灣直轄市定古蹟。內山門設三門,當心間呈方形,兩次間為拱門,門兩側圍牆飾透空竹節窗。三川脊式屋頂,正脊弧形,左右兩端作燕尾起翹;頂覆琉璃瓦,檐下設仿木構垂花吊筒。前面門楣上題「南無阿彌陀佛」,左右門聯題「佛法無相現妙相/門通十方無去來」;後面門楣上題「海天佛地」,左右門聯題「迴向無生曰清淨/了脫塵緣證菩提」。
 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覆黑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皆平直,與閩南式的弧形屋脊檐角起翹不同,脊上樸素無飾物,左右山牆有木造懸魚,正脊兩端為鬼瓦,與一般臺灣寺院飾剪黏、交趾陶不同;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後皆當心間和兩次間闢門,左右兩梢間設木櫺窗檻。殿身四周檐柱環繞,形成副階周匝,柱共計二十六根,有方有圓,除四根是一九七○年補造外,餘為大正七年所造,柱身皆有題聯。殿內架構由大木匠師陳應彬主持設計,為徹上明造,空間寬敞,可見支撐桁木的兩排三通五瓜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坐像,佛兩側立大迦葉及阿難尊者,佛前有阿彌陀佛立像,於大正七年迎自日本京都妙心寺。佛龕後牆大悲出相圖為彩繪師潘麗水約於一九七三年所繪,圖中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八十四句咒語,予以擬像表現,計八十四幅。殿內懸有嘉慶二十二年(1817)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書「大發慈悲」橫匾。
 觀音寶殿採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重檐廡殿頂,覆黃色琉璃瓦,面闊五間,殿內供奉觀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