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莫高窟第321窟寶雨經變相 初唐(618~712) 壁畫 高4.75公尺 寬5.38公尺 甘肅敦煌 |
|
|
莫高窟第321窟寶雨經變相
mo gao ku di 321 ku bao yu jing bian xiang
位於南壁。為敦煌壁畫中僅存的一幅寶雨經變相。《佛說寶雨經》在南朝(420~589)曾譯兩次,主要講東方蓮花世界的菩薩禮拜佛陀,為利益、安樂、哀憫一切有情的眾生提出了一百零一問,佛答以十種正法。武則天(684~705在位)稱帝後,薛懷義、達摩流支等重譯該經,加入東方月光女王的情節,為女王登基編造宗教依據,寶雨經變即繪製於這一特殊的時代。 畫面上方為翻騰的雲海,一雙巨手分舉日月,為「曌」字的圖解。其下背景為青綠色伽耶山,瓔珞、寶珠、樂器紛紛散落。正中為說法圖,呈菱形布局,上方為巨大華蓋,釋迦牟尼佛帶圓形頭光與舉身光,結跏趺坐於束腰蓮座上。佛藍髮肉髻,著紅色袒右袈裟,雙手於胸前結印,左右兩側為諸位菩薩、天龍八部、比丘、菩薩及神王等。比丘分別著袒右、通肩、雙領下垂式袈裟,作交談狀。菩薩綰髮戴冠,面龐飽滿,長髮覆肩,身著長裙,姿態不一。左側上方摩醯首羅天為女子形象,長髮束冠,面容秀美,六臂分著半臂和廣袖紅襦,前手合十於胸前,四臂上舉,持蓮花、鈴、如意。右側上部為托舉日、月的阿修羅王。佛下端右部為五身比丘,雙手合十仰首視佛;左邊為月光女王,雙手合十仰面禮佛。此身女王長髮戴冠,項佩珠環,身著廣袖長裙,有宮女、文武大臣相隨,當為武則天的象徵。另有一說現考察為十輪經變。 說法圖四周畫青綠山川,房屋、人物出沒其間,每個場景加以榜題。可以辨認的情節有農夫作務與修葺塔寺、地獄眾生、禮塔、齋僧、誦經、狩獵、大雜院的生活、菩薩調伏有情、長壽女出行、愛語調伏、畏怖調伏、繫縛殺害調伏、救苦難之施藥醫病、蒙光受施、智城等。畫面採取鳥瞰式散點透視與顯示地平線的焦點透視相結合的手法,合理安排畫面結構。畫中人物形體較小,但是形象簡潔概括,表情、動作無不生動,場景描繪細膩,情節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