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殊山石窟萬佛洞彌勒經變相 西夏(1032~1227) 壁畫 寬約3.04公尺 甘肅肅南 |
|
|
文殊山石窟萬佛洞彌勒經變相(局部) |
|
|
文殊山石窟萬佛洞彌勒經變相(局部) |
|
|
文殊山石窟萬佛洞彌勒經變相
wen shu shan shi ku wan fo dong mi le jing bian xiang
位於東壁。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描繪彌勒菩薩成佛前居住的兜率天宮的景象。此畫在時代上屬於西夏(1032~1227)晚期,其時密教盛行,藏式佛畫開始流行。 畫中彌勒菩薩居中,身著藏密式法衣,不同於交腳式的彌勒菩薩,而是結跏趺坐於一大型蓮座上。頭戴花冠,髮辮垂肩,毫光中引出兩側十方佛及乘祥雲而來的各種眷屬。後殿內設有佛像,在正中台座上供養著寶珠、寶冠等。院內有眾多供養人物,男的頭戴朝天冠,身穿袍服;女的結髻,有的頭上結花飾,著華盛服裝。眾人以彌勒菩薩為中心,或坐或立,散布在庭院裡、廊檐下、樓閣間。彌勒菩薩前方階下的曲欄石橋上有舞伎及持箜篌、琵琶等十二身樂伎。以此代表經文中所描述的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彌勒菩薩由五大神將守護,下方的神將在門樓之上,左右各二神將在樓側,皆有化光,並繪出七寶。 為了突出天宮建築的雄奇,古代的匠師縮小了人物的比例,使畫面成為一幅非常嚴謹精美的建築界畫。無論是殿堂樓閣、庭院水榭,還是斗栱屋檐、門窗櫺格等,一點一畫皆中規中矩。此圖規模宏大,對稱均衡的構圖,上下呼應,畫面疏密有致,體現了宋代(960~1279)界畫名家郭忠恕「畫木屋者,折算無大,筆畫均壯,深遠透空,一去百斜」的畫風。此外,在建築布局上,其又與新疆吉木薩爾之北庭回鶻佛寺遺址的一幅經變畫極相似,說明此畫可能還受到了當時高昌回鶻風格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