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八羅漢圖(局部) 軸 元代(1271~1368) 絹本設色 高157.6公分 寬79.6公分 臺灣臺北 故宮博物院藏 |
|
 |
十八羅漢圖(局部) |
|
|
十八羅漢圖
shi ba luo han tu
共計兩幅,各繪九尊羅漢和侍者,形成一組十八羅漢對幅。無作者款印。畫中十八尊羅漢均有圓形頭光,造型變化多端,或老或少,或溫文或勇猛,形貌各異;有狀若漢族僧人,修眉細目,膚色白皙;有胡貌梵相,深目高鼻,膚色深褐。羅漢或合掌,或托塔,或拄杖,或分持經卷、錫杖、念珠、蓮花和香爐等。 畫家傳神地表現《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中稱羅漢「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眾……護持正法饒益有情。」其中披風帽羅漢,神情專注,似已進入甚深禪定;持貝葉經羅漢,眉開眼笑,滿臉歡愉,似已心領神會經中意趣;持念珠羅漢口微張,似已深得念佛法樂。其中一幅上方的降龍羅漢,蹙眉,形象威猛,瞪目仰望空中的騰龍;另一幅下方伏虎羅漢坐於虎背上,眼觀前方,神閒氣定。氣勢一上一下,形象一溫文一勇猛,饒富趣味。 群像布置錯落,用筆變化多端,如鐵線描、曹衣出水描等,運用自如,時而起伏頓挫,強勁有力,時而均勻縈迴,流利暢達,沉著中見活潑。人物的五官和髭鬚都以細筆勾畫,服飾圖案描繪精細,一絲不苟,身軀結構亦掌握準確。 作品繪製精謹,設色清雅,是元代(1271~1368)羅漢畫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