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3/3_942 
          
            
              
                
                    
                        | 
                     
                    
                      
			寒山寺照牆 江蘇蘇州 						 | 
                     
                    
                      |   | 
                     
                    | 
                寒山寺 
                   han shan si
                  
			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西楓橋古鎮。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相傳唐貞觀年間(627~649),寒山、拾得至此結庵,故名寒山寺。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賜名普明禪院。元(1271~1368)末,毀於戰亂,明(1368~1644)初重建。現存建築多為清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896~1911)重建。一九四九年後經多次整修。一九八三年列為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該寺坐東朝西面河,占地面積約1.6公頃。中軸線上有照牆、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及一九九六年新建的普明寶塔,左右分布鐘樓、羅漢堂、弘法堂、楓江樓、碑廊等。照牆上施脊、檐,脊上飾有遊龍,黃牆上嵌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大雄寶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兩側為明成化年間(1465~1487)鐵鑄鎏金十八羅漢像,壁間嵌有羅聘繪寒山拾得像和鄭文焯指畫寒山子像石刻。藏經樓為硬山頂,面闊三間,兩層。樓下為寒拾殿,供奉寒山拾得塑像,扇面牆嵌《千手觀音像》碑,左右壁面嵌張即之行書《金剛經》石刻。碑廊內陳列歷代名人碑刻十餘方,以文徵明所書的《楓橋夜泊》石碑最為著名。  寺因唐代(618~907)詩人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名聞天下。但唐代古鐘早已無存,現大雄寶殿內有清光緒三十一年,日本鑄仿唐式青銅乳頭鐘;鐘房懸掛明、清(1644~1911)以來所鑄梵鐘多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