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帕爾宗石窟壇城窟西壁曼荼羅圖 十五至十六世紀 壁畫 西藏札達 |
|
 |
帕爾宗石窟壇城窟窟頂八寶圖 |
|
 |
帕爾宗石窟壇城窟窟頂雙龍圖 |
|
 |
帕爾宗石窟壇城窟西壁禮佛供養圖 |
|
 |
帕爾宗石窟壇城窟正壁 |
|
 |
帕爾宗石窟壇城窟窟頂雙鳳圖 |
|
|
帕爾宗石窟壇城窟
pa er zong shi ku tan cheng ku
譯名為phar rdzong dkyil 'khor rdo phug。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帕爾村。開鑿於十五至十六世紀。該處為象泉河流域古格王國境內的一處佛教遺址區,包括石窟及佛教建築。石窟群鑿於崖面約150~200公尺的高度,內有暗道相通。由於風蝕與山體的坍塌,大部分洞窟已難以進入。 壇城窟為目前遺址區內發現規模最大的洞窟,坐北朝南,平面為方形。南壁開門,前有甬道。正壁(北壁)前兩側塔已殘損,只存「十」字折角形塔基。窟內繪有大量密宗曼荼羅,各壁及窟頂均繪有壁畫。窟室頂部有四披,窟頂中央繪八寶圖案,中心書寫梵文「種子」字母。窟頂四角分別繪雙龍、雙鳳、幾何圖案及團花紋樣。 正壁繪有一排祖師像,均結跏趺坐,有頭光及身光。中心主尊位置畫兩位大德,頭戴尖頂僧帽,手施說法印,有覆鉢形的頭、身光,齊肩有蓮花,上面分別托金剛鈴和金剛杵。大德兩側各繪一金剛界曼荼羅。二曼荼羅上方兩側各繪一高僧坐像,共四尊,並有墨書藏文題記。 西壁上方繪二方連續垂幔紋,下方為一排大師像,結跏趺坐,手結印相。中部共繪有五鋪曼荼羅,主尊多呈多面多臂的忿怒相。南端上部繪五供圖,下部繪禮佛供養人二排,共七人,均面向曼荼羅,每像下皆有藏文墨書題記。上排男子前二者僧人裝束,手持花供養;後者作世俗裝扮,頭纏白巾,身著紅色翻領白袍,虔敬合十。下排四女子皆作雙手合十供養。 東壁壁畫布局與西壁大致相同,壁面中心位置亦繪有五鋪曼荼羅。周圍共繪有高僧、大師的小像三十尊,皆結跏趺坐,各結不同手印。 南壁正中開門,窟門兩側都繪有壁畫,共繪大師和修行者十尊,姿態各不相同。中心位置繪上下兩排護法神像,上排為六臂大黑天神和一尊頭戴骷髏冠,手持鉢和人心,足踏二鬼的神像。下排為多聞天王與降閻魔尊。 甬道兩側壁面皆分為三格。東側壁上格繪一女子騎白馬,手中拈香,後方隨從騎青馬;中格騎馬女子,一手執韁,一手握金剛杵,隨從身著黑色長袍,雙手合十;下格繪護法神,結跏趺坐,雙手執鐵索,身下有一小獸。西側壁上格繪一武士騎青馬,一手掌旗,一手執韁繩,隨從騎白馬,手持三角形旗;中格畫面一男一女騎馬,女子在後揚鞭;下格已漫漶無法辨識。 該窟繪畫風格與古格王國(10~17世紀初)晚期相近,由於龍鳳圖案的出現,說明受到漢地藝術風格影響,由此斷定為十五至十六世紀所繪的壁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