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八 卷 別:雕塑
頁 碼:11/2_624
郅扳延造彌勒佛坐像
郅扳延造彌勒佛坐像
北魏正光四年(523)
白石
高27公分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
河北石家莊 河北省博物館藏
 
馬行興造觀音菩薩像
馬行興造觀音菩薩像
東魏武定七年(549)
白石
高38公分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
北京東城 故宮博物院藏
 
賈乾德造佛立像
賈乾德造佛立像
北齊天保元年(550)
白石
高44.2公分
河北省石家莊市●(上蒿+下木)城市北賈同村出土
河北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藏
 
雙思惟菩薩像
雙思惟菩薩像
北齊(550~577)
白石
高28.5公分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
河北石家莊 河北省博物館藏
 

定州北朝造像
ding zhou bei chao zao xiang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古來即是中原與北方往來之重鎮,北魏(386~534)之前佛教已傳入此地,當時其範圍以今河北定州為中心,北至阜平、完縣,南至隆堯、臨城,東至饒陽、深縣,西至山西省界。二十世紀以來於此地發現大批文物造像,包括北魏、東魏(534~550)、北齊(550~577)、隋(581~618)、唐(618~907)五個朝代,其中重要的有一九五三年曲陽修德寺遺址發現的一處窖藏,出土各時代佛教石製造像達二千二百餘件,其中有紀年造像題記的至少二百四十七件,而以北朝晚期造像居多。一九七八年於●(上蒿+下木)城市賈同村建忠寺出土的一批造像,有東魏、北齊的紀年題刻,此外還有一九九四年於定州市發現的六件石造像等。現存實物中最早的紀年造像為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定州常山鮑纂所造的彌勒像。
 根據造像的風格及題材,可將這些造像大體分為四期。第一期北魏晚期至東魏前期的造像為單體造像,主要有佛立像、佛坐像、菩薩立像、菩薩半跏坐像等;其形象當來源於此地的金銅造像、泥塑等。佛像面相長圓,身形清瘦,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較深,如北魏正光四年(523)郅扳延造彌勒像。第二期東魏後期起,傳統的彌勒造像減少,雙尊結跏趺坐佛像和思惟菩薩像開始流行,人物形貌由秀骨清像轉向豐腴,服飾衣紋舒展流暢,衣紋多為雙勾陰線,依然為褒衣博帶,如東魏武定年間(543~550)的造像為其代表。第三期北齊至隋以雙像居多,如雙佛坐像、雙佛立像、雙菩薩坐像、雙菩薩立像等;人物臉龐渾圓,身體結實,大多數佛像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菩薩多飾有長瓔珞,衣紋簡疏,亦有雕工精緻的花樹狀龕飾及透雕雙樹背屏等。北齊紀年造像超過百件,多保存完整。第四期唐代的造像所存數量較少,大部分為無紀年的大型圓雕像,佛多著通肩或袒右袈裟,菩薩上身多著貼體式上衣,衣紋簡潔,下身著裳裙,並飾有瓔珞及頸圈,多呈「S」形站立,身軀線條明顯。四期中以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造像數量最多,幾乎占紀年造像數量中的三分之二,可見此期造像的繁榮。
 與其他地區的造像相比,定州地區的造像風格延續時間久,反映了佛教造像傳統的深厚。此地造像多用白色大理石雕鑿,再上彩繪貼金,色彩絢麗。其造像以坐姿、雙身像為多,雕鑿手法除了常見的圓雕、浮雕之外,還有多見於北齊時期的鏤空透雕作品,工藝精湛。這些造像的功德主多為平民、僧人,還有少數官員,其目的多為超度亡者,或為自己和親人祈福,反映了此地北朝時期佛教的信仰狀況,及中原地區單體造像從北魏至唐的發展特性。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