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脫 |
|
 |
螺鈿 |
|
 |
夾紵 |
|
 |
戧金 |
|
 |
描金 |
|
 |
貼金 |
|
 |
剔紅 |
|
 |
堆漆 |
|
 |
蒔繪 |
|
|
工藝技法一髹漆工藝
一、常見工藝技法 工藝作品在主體造型之餘,衍生而出的是各種的表面處理技法。從古至今,這些技法已發展至一定的成熟度,透過工匠們對各種技法的掌握與應用,展現出璀璨的工藝藝術。以下針對不同類別就常見的工藝技法逐一介紹,一窺古人傳承下來的手工藝智慧。 (一)髹漆工藝 以漆塗物,謂之髹。漆,本作桼,意指樹木的汁液。髹漆工藝泛指於木、竹、陶及金屬等各種胎體上髹塗漆液,再以雕、刻、填、描等技法,修飾成器,兼具美化、實用及堅固之價值。其應用範圍廣泛,如各式陳設品、家具及佛教器皿。髹漆屬中國古老的手工藝,於商(16世紀~11世紀 BEC)周(約11世紀~256BCE)時期已見精湛成品,至漢(206 BCE~220)唐(618~907)時期技法更臻成熟,並開始流傳至韓國、日本及越南等國家。 1. 平脫 將金、銀、銅、鉛、錫、鋁等金屬薄片鏤成紋樣,再以膠漆貼在器表面,重新髹漆後,細磨加工,顯現出金銀紋樣。 2. 螺鈿 亦稱螺填、螺甸。晶瑩亮麗的貝殼經過研磨、切割成薄片或粉粒狀,分為厚螺鈿及薄螺鈿。厚螺鈿多為白、牙黃色,又稱硬螺鈿;薄螺鈿透出紅、粉、藍等色澤,又稱軟螺鈿。將鈿片鑲嵌在器物表面,製成人物、花草等各式圖紋,再經髹飾、打磨拋光,顯得作品色澤絢麗。 3. 夾紵 又稱夾紓、挾紵。夾紵是以麻布貼附於胎體表面,然後用薄漆塗刷布上,繼而再敷麻布,如此反復層層貼布塗漆,達到所需厚度,漆乾後始去胎脫空即成。由於質地輕巧,便於抬舉,故廣泛用於製作佛教造像。 4. 戧金 漆面上淺刻細紋,在紋內填漆之後,再於刻紋內填充金箔或泥金,形成金色紋飾。此工技興於漢代,盛行於宋(960~1279)明(1368~1644)時期。 5. 描金 又稱泥金畫漆。日本謂之為蒔繪。其技法之一是在素面漆器上,以泥金入漆描繪成圖紋。另一種技法則在器表面以朱漆描繪紋樣後,再灑上金粉或貼上金箔,二者皆可突顯漆器的高貴華麗。 6. 貼金 傳統裝飾技法。將薄如蟬翼的金箔貼於器皿上,展平壓實。此技法廣泛用於皇宮或寺廟彩繪及造像上,以顯其金碧輝煌之裝飾美感。 7. 剔紅 又稱雕紅漆、紅雕漆。屬雕漆技法之一。雕漆分為漆後雕、雕後漆兩種。剔紅屬於漆後雕。在髹塗多層的紅漆地上,以刀雕剔出各式紋飾或文字。 8. 堆漆 傳統製作漆器的技術之一,以黏稠的天然漆為主原料,再調和顏料和漆灰土而成糊狀,堆砌於器物表面,形成各種圖紋。之後在此層層堆高的紋飾上進行琢磨、彩繪或其他技法的處理。漆乾後紋飾即堆起器表,堅實而富有立體感。 9. 蒔繪 蒔為日本音譯,意為灑粉。亦即描金。器表面以漆繪製圖紋,在漆未乾之時,灑上金屬粉。蒔繪脫胎於中國的描金工藝。分為高蒔繪、平蒔繪、研出蒔繪三大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