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岳圓覺洞第7窟淨瓶觀音像 北宋(960~1127) 石 高6.8公尺 四川安岳 |
|
|
安岳圓覺洞
an yue yuan jue dong
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城東南的雲居山南北兩坡。造像依地勢分為北區和南區。北區長75公尺,窟龕二十二個,南區長111公尺,窟龕八十一個,共有造像一千九百三十三尊。開創於唐代(618~907),現存多為五代(907~960)和宋代(960~1279)造像。因代表性洞窟圓覺洞內刻有十二圓覺像而得名。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及明(1368~1644)楊瞻《真相寺摩崖古字記》,知該山原名靈居山,明代改為雲居山,並建有真相寺。造像題材主要有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三佛、七佛、地獄變、千手觀音、淨瓶觀音、蓮花手觀音、明王、毗沙門天王、十六羅漢、天尊、佛道合龕等。一九六一年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造像今已無存,但從現存題刻中可以推斷出第71龕年代為開元二十年(732)左右。五代窟龕都為平頂小龕,比唐代龕略深一些,題材主要以佛、菩薩的組合及單體菩薩、天王像、地獄變為多。佛的髮髻一般為水波形高髮髻,菩薩頭戴鏤空高花冠,臉形不如唐時豐滿,衣紋都呈圓弧狀的陰刻線,雕刻手法比較粗糙。 宋代開始出現大型窟龕,代表性洞窟為北區的圓覺洞,寬4.75公尺,高4.5公尺,進深10公尺,正壁雕刻三身佛結跏趺坐於座上,兩旁有十二圓覺菩薩像,均為圓雕,造像依據《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雕刻精細,衣飾繁複,惜頭部均毀。據窟門外左壁《真相寺圓覺洞記》載,該窟開鑿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功德主為馮俊。該碑文用儒家的倫常觀解釋佛教中的「圓覺」,體現了儒學與佛教的融合。 宋代代表性窟龕為北區的第7、10、14窟,均為高達6公尺以上的大型窟。第7窟為方形圓拱頂,寬4.7公尺,高7.3公尺,進深3.5公尺,內刻淨瓶觀音。窟內左右兩壁上方各浮雕一飛天,左壁正中開一淺龕,內浮雕龍女;右壁正中浮雕善財,下方刻四供養人,像旁存有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重妝題記。觀音戴鏤空寶冠,是宋代四川地區觀音像的流行樣式,跣足立於蓮台,左手執淨瓶,右手舉楊柳枝。 第10窟取材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的典故。佛側頭俯視窟內右側的迦葉,是石窟中不常見的題材。第14窟內刻手執蓮花的觀音立像,窟內存有開窟功德題記《普州真相院石觀音像記》,得知該窟功德主為安岳楊正卿,於北宋元符二年(1099)初創,大觀二年(1108)竣工,歷時九年。該窟造像風格與同區大窟造像相近,可依此判斷北區大窟造像的相對年代。 南區造像題材相對簡單,主要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三世佛、千佛等,據造像題記,可知這批小型龕的年代均在北宋(960~1127)初期至中期。 石窟群中另有少數道教窟龕遺存,反映了唐宋以來民間釋、道、儒三教合流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