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二 卷 別:工藝
頁 碼:18/1_29
九條刺納袈裟
九條刺納袈裟
奈良時代(710~794)

長253公分 寬147公分
日本奈良 東大寺正倉院藏
 
九條刺納袈裟(局部)
九條刺納袈裟(局部)
 

九條刺納袈裟
jiu tiao ci na jia sha

日本八世紀作品。據日本《國家珍寶帳》記載,絹製九條刺納樹皮色袈裟,為聖武天皇(724~749在位)遺存的九件袈裟之一。奈良天平勝寶八年(756)光明皇后於天皇忌日奉納於奈良東大寺。
 袈裟,梵語kasaya,意譯為不正色、壞色,指僧眾之法衣。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五條衣)、鬱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三種,稱為三衣,其制法一定。顏色雖有諸說,以質素為要。
 袈裟呈長方形,以碧綾襯裡,皂絹滾邊,收集各種絹布碎片,以白線將多層布片拼縫而成。將二長一短幅布縱向縫合成一長豎條,再以九長條幅布橫向縫合成橫堤,故名九條袈裟。因錯開各種絹色,色彩間雜,有如樹皮之斑紋,呈糞掃衣的質地紋樣。由於是天皇的法衣,故選用最高級的絹布,遵循古法製作。針腳細密平齊,絹絲柔潤。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東大寺, 東大寺正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