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三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714
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
遼寧義縣
 
萬佛堂石窟西區第1窟中心柱
萬佛堂石窟西區第1窟中心柱
 
萬佛堂石窟西區第6窟交腳彌勒坐像
萬佛堂石窟西區第6窟交腳彌勒坐像
北魏(386~534)

高3.2公尺
 

萬佛堂石窟
wan fo tang shi ku

位於遼寧省義縣西北8公里處的福山南麓、大凌河北岸。開鑿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後期至宣武帝(499~515在位)時期,是北魏時期(386~534)比較重要的石窟之一。該窟分東、西兩區,現有洞窟十七個,造像五百餘尊。一九八八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區石窟有上、下兩層,上層三小窟已風化,下層有六個窟,其中以第1、5、6窟較為重要。第1窟是具前庭後室的中心柱窟,前庭左、右壁後側原雕有力士像,後壁開三個並列的窟門。室內平面呈方形,中心柱四面各開上、下兩龕。下層為大龕,龕內主尊佛像已毀,龕外兩側殘留有菩薩像的遺蹟。上層每面各開一淺龕,龕內雕一結跏趺坐佛,龕外兩側為二脇侍菩薩。中心柱南面上層佛像雙腿上雕二法輪,佛兩側各有一臥鹿,可知表現的是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中心柱四角各雕一束腰須彌山,山上各有一單層覆鉢式塔。窟室三壁各鑿三龕。
 第5窟內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營州刺史元景為孝文帝造窟題記,該窟大部分已塌陷。後壁和右壁有大龕殘蹟,其中右壁龕左側尚存有盤龍纏繞的束腰須彌山,上有廡殿頂建築。第6窟改造情況嚴重,後壁雕一高逾3公尺的交腳彌勒坐像。
 東區諸窟殘毀嚴重,僅第6窟後壁坐佛殘存北魏原貌。第5窟內有北魏景明三年(502)慰喻契丹使韓貞等人造窟題記。總體而言,除中心柱窟外,萬佛堂石窟還流行方形四壁三龕窟,有的還附有雙耳室。造像樣式基本承襲了雲岡第二期晚期至第三期初期的造像風格,是「雲岡模式」向東影響的典型實例。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