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七 卷 別:繪畫
頁 碼:15/2_399
佛本生圖
佛本生圖
十二世紀初
棉布設色
高136公分 寬81.5公分
緬甸曼德勒省蒲甘第315號寺發現
緬甸曼德勒 蒲甘考古博物館藏
 

佛本生圖
fo ben sheng tu

緬甸曼德勒省蒲甘(Bagan, Mandalay)第315號寺發現,為蒲甘王朝(約849~1287)作品。此作畫被發現時置於寺內地上,推測為十二世紀初懸掛於寺中的敘事圖,因損毀嚴重,曾送往義大利進行修復。據殘存的墨書題記可知,內容為佛本生故事。
 釋迦牟尼佛於過去世以各種不同的身分行菩薩道的故事,謂為本生故事,如尸毗王割肉貿鴿、九色鹿、須大拏太子及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等。以本生故事為題材製成的繪畫或雕刻品,則稱為本生圖。本生圖始見於印度,後經中亞、西域傳到中國、日本等國,南傳則流行於東南亞諸國。
 畫面由上至下共分五段,第一及第五段保存較完好。第一段推測乃釋迦牟尼佛未降世之前一世為淨幢菩薩時,於兜率天說法的情景。正中為菩薩著通肩袈裟,手結轉法輪印,趺坐於精舍中說法,左右各有一弟子,合十相對;精舍外兩側各有兩排弟子,或立或坐,面向菩薩;左側另有樹下說法之片段。
 其下二、三、四段未能判斷故事內容,部分多有剝落,僅見人物皆有頭光,神情似在聆聽佛法。
 第五段中央偏右為一國王,騎象向右方行進;其前方有兩座建築,一座內有羅剎女,正在食人,另一座內為菩薩,室外有三人向其禮拜。
 此畫運用白堊為底色,直接以墨線作畫稿,人物輪廓採黑色或紅色勾勒,再施雄黃、土黃、青綠、藍等色彩,最後以紫、黑等色潤飾臉龐、身體細部、衣紋服飾等。
 其橫向鋪展情節,又垂直重疊數個畫面的形式,為古代印度常見風格,曾流行於今印度安得拉邦以及尼泊爾、孟加拉等地。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