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三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76
大足石篆山石窟千佛崖
大足石篆山石窟千佛崖
重慶大足
 
大足石篆山石窟第7龕毗盧遮那佛及弟子像
大足石篆山石窟第7龕毗盧遮那佛及弟子像
北宋元豐五年(1082)

佛高90公分
 

大足石篆山石窟
da zu shi zhuan shan shi ku

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西南22.5公里處石桌鄉佛惠村,是大足石窟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存造像主要分布在石篆山、千佛崖兩處,石篆山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千佛崖據碑刻是明代(1368~1644)造像。石篆山上原有佛寺,寺內尚存有石像、碑碣。千佛崖位於石篆山之北,窟龕造像的內容有釋、道二家,共編十龕,佛教造像題材主要有西方三聖、地藏、觀音、觀無量壽經變相及千佛。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石篆山造像內容有儒、釋、道三家,共編十二龕。佛教造像主要有大威德金輪熾盛光佛、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十王、誌公和尚、訶利帝母等題材。此外第6龕孔子及十哲龕,第7龕三身佛龕,第8龕老君龕,三龕按儒、釋、道依次排列,形制相同,是同地點、同時代、同施主、同鐫匠的三教造像典型。
 第1龕主像訶利帝母(鬼子母)面南而坐,鳳冠霞帔,著靴踏於一方几上;左手抱一男孩於膝上,右手拈一果子作逗兒狀。
 第2龕主像誌公立於龕左,頭戴風帽,身著斜襟寬袖長袍,左手握矩尺,腕懸圓規。龕右側立一少年,為其弟子,短髮齊耳,挑擔隨後,擔上有斗秤、帚等物。正壁上方有一則造像題刻「岳陽文惟簡鐫乙丑歲」。
 第5龕主像為文殊、普賢,結跏趺坐於蓮座上,蓮座各立於青獅、六牙白象背上。龕外左壁有題記「岳陽鐫作文惟簡,男居安、居禮。庚午中秋記」。
 第7龕三身佛龕,鑿造於北宋元豐五年,平頂龕,三佛均結跏趺坐於蓮座上。正中毗盧遮那佛頭戴寶冠,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於胸前結印,頭後出二道毫光。左右兩側分別為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龕左側門柱內壁有題記「岳陽文惟簡鐫,男文居用、居禮。歲次壬戌(1082)八月三日記」。
 第9龕為地藏十王龕,平頂龕,正壁刻比丘形地藏菩薩,其身後兩側,左立一比丘,右立一侍女。地藏兩側及左右壁鑿像兩排,前排為十王,後排立十四名侍者。龕內有北宋「紹聖三年(1096)」造像記。
 第10龕主像大威德金輪熾盛光佛,胸部以上損毀。主像左右兩側各有造像五尊,其中除武士像外,其餘不能辨識身分。左側岩壁上有元祐年間(1086~1094)碑刻一通。
 石篆山佛惠寺大殿右側立碑一通,上有「元祐庚午歲(1090)二月十五日嚴遜記」,此碑記載石篆山鑿岩造像事蹟。石篆山石窟由嚴遜出資,文氏工匠於北宋時期(960~1127)開鑿的一處釋、道、儒三教聚於一區的造像,因而具有其他石窟不能代替的特點與價值,是中國「三教合一」歷史現象的珍貴實物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