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14/1_60
|
二祖調心圖 |
|
|
二祖調心圖 五代(907~960) (傳)石恪 紙本水墨 高36.5公分 寬64.4公分 日本東京台東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
|
二祖調心圖 (傳)石恪
er zu tiao xin tu (chuan) shi ke
此作描繪禪宗慧可、豐干二祖習禪調心,署款「乾德改元八月八日西蜀石恪寫/二祖調心圖」。乾德元年(963)為中國宋太祖(960~976在位)年號,其時五代十國後蜀(934~965)孟昶尚稱帝,年號廣政,石恪當時活動於後蜀,當不會用乾德年號,故此款應是後來所加。一九○八年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畫面所見筆法雖與畫史上所載石恪的筆法相符,然有日本學者推斷此畫非石恪原作,也不可能早於北宋(960~1127)。石恪成都郫縣(今四川成都郫縣)人,其「惟面部手足用畫法,衣紋皆粗筆成之」之畫法,乃上承吳道子的「白描」技法,下開梁楷「減筆人物」之畫風。北宋太祖(960~976在位)時,石恪奉旨繪開封(今河南開封)相國寺壁畫,深受嘉許,授以畫院官職,然其堅辭還鄉。 二祖調心圖計二幅,每幅高36.5公分,寬64.4公分,一幅畫老僧雙腿交叉而坐,右手托腮,蹙眉深思,被認為是中國禪宗二祖慧可。此圖應是反映慧可覓心、調心的公案。慧可,中國禪宗二祖,南北朝(386~589)僧,河南洛陽人。幼時於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出家,後於永穆寺受具足戒。北魏正光元年(520),入嵩山少林寺參謁達摩祖師,從學六年。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載,慧可入嵩山少林寺,要求入室,達摩不許,遂斷臂呈師以示求道之心;後又向達摩要求安心,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回:「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卻又「覓心了不可得」,達摩這時答:「我與汝安心竟」。 另一幅畫一老僧抱虎而眠,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天台豐干禪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居天台山國清寺,剪髮齊眉衣布裘。人或問佛理,止答隨時二字。嘗誦唱道歌,乘虎入松門。」另《國清寺記》碑刻,亦記載豐干有「來一虎,遊松徑」的事蹟。依此,畫中僧人被認為是唐代(618~907)豐干禪師。豐干嘗作壁上詩,如:「余自來天台,凡經幾萬回;一身如雲水,悠悠任去來。逍遙絕無鬧,忘機隆佛道;世途歧路心,眾生多煩惱。兀兀沈浪海,飄飄輪三界;可惜一靈物,無始被境埋。電光瞥然起,生死紛塵埃;寒山特相訪,拾得罕期來。論心話明月,太虛廓無礎;法界即無邊,一法普遍該。本來無一物,亦無塵可拂;若能了達此,不用坐兀兀」。圖中表現一僧酣伏於虎背上,僧與虎的表情幾近,饒富趣味。 作品畫法屬典型的減筆法。五官細部以細筆淡墨微加勾勒,衣服輪廓則以狂草的筆法用粗筆、破筆潑墨畫出,再用淡墨渲染。在筆墨運用上,恰到好處,粗中有細,飛白頓墨,靈活不滯;輪廓簡化,不求繁雜,神氣全得躍然紙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