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本願寺唐門 日本京都下京 |
|
|
西本願寺唐門檐下 |
|
|
西本願寺書院內部 |
|
|
西本願寺
xi ben yuan si
位於日本京都市下京區堀川通花屋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本山。鎌倉文永九年(1272)親鸞之女覺信尼將親鸞之遺骨,從京都東山大谷改葬於吉水之北,並於此建立御影堂,稱為大谷廟堂,是為本寺之濫觴。至親鸞之曾孫繼任住持,始稱本願寺。室町寬正六年(1465)受比叡山派的壓制,遷移寺址,此後歷經燒毀,又因長年戰爭,寺院輾轉遷移。桃山天正十九年(1591),豐臣秀吉捐獻廣大土地,寺又遷回京都,即今寺址。慶長七年(1602)德川家康捐獻本願寺東之土地,營建新寺,是為東本願寺,為了區分,將本願寺改稱西本願寺。一九九四年隨古京都的歷史遺蹟整體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該寺主要建築有阿彌陀堂、御影堂、唐門、書院、北能舞台、黑書院及傳廊、飛雲閣、玄關、黃鶴台及鐘樓等。其中飛雲閣於一九五一年,書院於一九五二年,唐門與北能舞台於一九五三年,黑書院及傳廊於一九五六年分別指定為日本國寶。 阿彌陀堂建於江戶寶曆十年(1760),單檐歇山頂,頂鋪筒板瓦,面闊45公尺,進深42公尺,高25公尺,共計一百三十二根柱子,堂內供奉主尊阿彌陀佛立像。御影堂建於江戶寬永十三年(1636),平成二十一年(2009)修復。單檐歇山頂,頂鋪筒板瓦,面闊62公尺,進深48公尺,高29公尺,共計二百二十七根柱子,堂內中央供奉淨土真宗開山祖師親鸞像。 唐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鋪檜皮,前後設唐博風式屋頂。門上雕刻龍、虎、獅子、麒麟、牡丹及故事人物等,具中國唐朝(618~907)風格;因雕刻細緻,讓人百覽不厭,不覺已至日落時分,故有「日暮門」之稱。書院為江戶時代(1615~1868)初期的代表建築,面闊30公尺,進深39公尺。內部壁面、隔扇拉門皆繪有金碧障壁畫,天花板方格亦彩畫裝飾,絢爛華麗,反映桃山時代(1573~1615)的藝術風格。北能舞台建於桃山天正九年,是表演日本典型古典舞劇能樂之場所,為日本現存最古且唯一的能舞台。 寺收藏親鸞聖人像及親鸞墨跡《觀無量壽經註》、《阿彌陀經註》,現皆為日本國寶。另有慕歸繪詞、親鸞如信覺如三上人像、親鸞親筆書狀等,現為日本重要文化財。該寺於日本各地設有別分院,並附設龍谷大學、京都女子大學等多所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