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7/3_906
|
納西克石窟第3窟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
|
|
納西克石窟第17~19窟 |
|
|
納西克石窟外景 |
|
|
納西克石窟
na xi ke shi ku
譯名為Nasik Caves。又稱潘杜里納(Pandulena)。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Aurangabad, Maharashtra)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北部納西克城(Nasik)西南8公里處的丘陵北坡。現存洞窟二十四個,呈東西走向,其中十三個洞窟存有銘文。洞窟的年代跨度較大,約始鑿於西元前二世紀,至二世紀時達到巔峰,另外還有數座六世紀以後開鑿的洞窟。 第19窟為毗訶羅窟(vihara),刻有薩塔瓦哈納王朝(Satavahana,約200 BCE~250)第二代王克里希納(Krishna,約205~187 BCE在位)時代的銘文,在窟群中年代最早。其側的第18窟為主要洞窟,亦是唯一的支提窟(caitya),年代略晚於第19窟,開鑿於西元前一世紀至一世紀。 第18窟正立面仿磚木結構的門窗形制,雕刻複雜,顯示了二世紀以前印度支提窟的演變情況。入口處左右原各有一尊守門神像,現僅存右側一尊。入口處上方有大小兩個支提窗,小支提窗為假窗,成為門楣的裝飾。窟內以十七根列柱隔出大廳和側廊,後方置窣堵波。內部裝飾除了傳統的建築裝飾圖案外,還有三寶標、蓮花等佛教吉祥紋樣。 第3窟是薩塔瓦哈納王朝喬達米普特拉薩塔卡爾尼王(Gautamiputra Satakarni,106~130在位)之母的功德窟,屬於印度二世紀以前毗訶羅窟中裝飾最為華麗的一窟。除門壁及柱頭浮雕裝飾外,這一窟的特點在於大廳後壁的浮雕大型窣堵波,說明僧房大廳已增加了作為禮拜空間的功能。這種形制被認為是後來印度石窟佛龕式毗訶羅窟之先驅。 第10窟為毗訶羅窟,窟前有門廊,窟內列柱刻有豐富的雕飾,正壁和左右二壁設十六間小室,壁前鑿有石牀。開鑿年代比第3窟稍早,同為刻有紀年銘文的重要洞窟。有關貴族及平民的捐獻記載,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