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3/3_966
|
普陀山
pu tuo shan
普陀全稱普陀洛迦,乃梵文Potalaka之音譯,意譯為美麗的小白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為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為中國著名的觀音道場,世稱海天佛國。唐大中年間(847~860),有一梵僧至此山,親睹觀音菩薩現身說法,並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聖處。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鍔自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船行至該地,為大風所阻,輾轉不前。慧鍔便和當地居民共同修建「不肯去觀音院」,供奉觀音像,此乃普陀山創寺之始。 北宋元豐三年(1080),神宗賜建寶陀觀音寺,供奉觀音菩薩,普陀山香火始盛。南宋紹興元年(1131),禪僧真歇建「海岸孤絕處」,廣開法席,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於禪宗。嘉定七年(1214),寧宗御賜「圓通寶殿」額,並規定該山以供奉觀音為主。元元統二年(1334),太子宣讓王等出資修建多寶塔。明代(1368~1644)朝廷多次賜銀修建殿宇。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敕修普濟、法雨兩大寺,並賜「普濟群靈」、「天華法雨」寺額;乾隆五十八年(1793)朝廷下令擴建慧濟庵為寺,至此普陀山三大寺建成。普陀山經元(1271~1368)、明、清(1644~1911)三代不斷擴建,最盛時有寺院、庵堂、茅蓬二百餘座,僧尼三千餘人。 普陀山所在之小島呈菱形,全島面積12.76平方公里,南北縱長8.6公里,東西橫寬3.5公里,地勢北高南低,主峰佛頂山位於西北部,海拔291公尺,大部分寺院、庵堂分布於東部和南部。主要三大寺院自南而北為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此外尚有不肯去觀音院、悅嶺庵、楊枝庵等。一九九七年銅鑄南海觀音像,高18公尺,通高33公尺,為普陀山的標誌性建築。 普濟寺為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悅嶺庵現為普陀山文物館。此外位於普濟寺東南的元代多寶塔,為普陀山現存最古建築,與楊枝庵內《楊枝觀音碑》及清初從金陵(今江蘇南京)拆遷來的明故宮九龍殿(現為法雨寺的圓通殿)合稱「鎮山三寶」。全山有多處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為潮音洞和梵音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