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嘎巴拉碗 清代(1644~1911) 骨 通高22.2公分 臺灣臺北 故宮博物院藏 |
|
 |
嘎巴拉碗銘文拓本 |
|
|
嘎巴拉碗
ga ba la wan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駐藏八世達擦濟嚨呼圖克圖喜洛桑丹貝貢布(ye shes blo bzang bstan pa'i mgon po)進貢之物。嘎巴拉,藏語係顱骨之意,為藏密儀式中盛甘露水的器皿。 碗附蓋,下設碗托和底座。通高22.2公分,碗高8.2公分。蓋頂設火焰形鈕,上嵌寶石,外壁錘鍱番蓮和八吉祥圖紋。碗口沿及內部鎏金。碗托和底座亦錘鍱番蓮紋,座腰處環飾松石一周,三面各焊一佛首。 顱骨背面有兩處深褐色斑紋,其形似藏文「阿」、「吽」二字。藏密有一說,修行有為之聖僧,全身骨骸自生經咒文字,是為大吉祥。乾隆皇帝(1735~1796在位)得之,盛讚此供養器之難得,因而於座底部以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刻寫長篇詩銘「西番古德噶布拉(注見前供養器也)贊╱西番古德閱百餘世凡身既棄聖蹟仍示曰……作是供養允第一諦」。座底墨書「共重九十四兩五錢九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