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佛教尊像光相
光相又稱後光、光背。光相即造像背後的光,表徵身體所發出光明之相,其圖樣與形式依時間性、地區,及諸尊像等特點,而有不同。事實上光相非佛教所特有,一般光明即為神聖的表徵,作為神聖、超凡、偉大的象徵而令人崇拜,是世界各宗教共有之圖樣。 佛教藝術的繪畫或雕塑像,佛、菩薩、諸天、羅漢及諸聖眾等亦常見有光相,用以莊嚴造像。光相可分為頭光、身光與背光(舉身光),其外緣裝飾火焰紋、金色放射線等,飾有化佛、飛天、蓮花、卷草紋、寶蓋、瑞獸等圖案。 1、頭光:頭面周圍的圓輪光。佛教諸聖眾像頭後方形成的圓形、寶珠形、桃形等的光相。光輪有單層或多重光,外緣有時附火焰紋飾,或纖細的線條作線光,表示放射出光芒。 2、身光:指諸尊聖眾像身軀背後周圍產生之光相,通常呈橢圓形常見有舟形(船形)或蓮瓣形。 3、背光:又稱舉身光。即佛、菩薩或諸聖眾全身所放射之光芒。其圖樣為頭光與身光上下相疊或重疊之兩重光。 4、六拏具背光:許多藏密佛像背光和券門上,常見六種以動物為象徵組成的裝飾。據《造像量度經》,六拏具指:伽噌拏(大鵬鳥)慈悲、布囉拏(鯨魚)保護、那囉拏(龍女)救度、波囉拏(童男)資福、福囉拏(獸王,一般畫成獅子)自在、救囉拏(象王)善師。因此六種飾物藏語尾詞都有「拏」音,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