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二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564
雲岡石窟第12窟前室北壁上層
雲岡石窟第12窟前室北壁上層
山西大同
 
雲岡石窟第12窟前室東壁
雲岡石窟第12窟前室東壁
 
雲岡石窟第12窟後室南壁
雲岡石窟第12窟後室南壁
 
雲岡石窟第12窟前室西壁
雲岡石窟第12窟前室西壁
 
雲岡石窟第12窟後室平棊
雲岡石窟第12窟後室平棊
 

雲岡石窟第12窟
yun gang shi ku di 12 ku

位於中區。開鑿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時期。與第11、13窟為一組作三窟的組合。該窟為位置居中的主窟,平面呈方形,分前、後室。前室外壁雕廡殿頂檐及廊柱四楹,雖外側的人字栱、椽子等雕飾已風化剝落,依現存結構來看,與窟內屋形龕的形制一致,由此可推測出北魏(386~534)中期石窟外部之特徵。
 前室東西兩壁鑿滿佛龕與造像,分三層對稱分布,並以佛教故事為造像題材。下層西壁中間圓券龕及龕外南側雕釋迦降伏火龍,北側華蓋下雕立佛,舟形舉身光;東壁中間圓券龕雕二佛並坐說法,兩側刻弟子聽法及供養天人。中層東西兩壁均為仿木構屋形龕,瓦頂脊上立金翅鳥三隻,檐下刻斗栱,面闊三間,以八角立柱分隔。西壁屋形龕內明間雕交腳佛,次間雕倚坐佛;東壁明間為交腳彌勒,次間是半跏思惟菩薩。上層西壁北側立佛持鉢,其左下有三童子,表現阿育王施土緣;南側坐佛兩旁為鹿頭梵志與婆藪仙。東壁北側立佛為燃燈佛授記本生,南側雕降魔成道故事。
 前室北壁闢拱門,上開明窗。明窗左右側各開一圓券龕,西側龕坐佛捧鉢,即四天王奉鉢;東側龕是鹿野苑初轉法輪。明窗藻井刻飛天環繞蓮花。
 前室窟頂中脊平棊分為八格,方格內與縱橫支條交叉處皆刻重瓣覆蓮。方格每邊各有二身緊那羅歌舞神。北側雕滿天宮伎樂;東、西、南側雕八身藥叉像,分持琵琶、篳篥、箏、笛、排簫、細腰鼓等樂器,營造出天境歡樂靈動的景象。
 後室亦遍滿雕刻造像,底層造像多已風化。南壁明窗、拱門左右佛龕的造像基本呈對稱分布,龕內佛像皆採結跏趺坐姿。明窗與拱門間帷幕龕雕鑿釋迦、多寶二佛並坐。東西兩壁亦分層造像,龕皆作圓券龕,大小不一,有坐佛、坐佛列龕、一佛二菩薩、交腳菩薩等題材。北壁分二層造像,下層圓券龕風化;上層盝形帷幕龕,內倚坐佛與二菩薩為後世補塑。
 後室窟頂平棊內浮雕有五頭六臂鳩摩羅天、八臂摩醯首羅天及阿修羅天等,支條刻飛天。部分飛天經後世補繪。
 該窟造像華麗豐富,布局嚴整精美,體現佛國境界殊勝美妙的場景。窟內表現的各種佛教故事,對了解當時佛經的流行和信仰狀況,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大量雕刻的伎樂飛天形象,是雲岡石窟中最有特點的題材,樂器種類計有十餘種之多,可窺見當時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的歷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