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 卷 別:附錄
頁 碼:17/1_386
一切惟心造
一切惟心造
張大千
 
以諸誡慧為法牆
以諸誡慧為法牆
李德光
 
在家出家
在家出家
孫均
 
悟一切之無常
悟一切之無常
謝杏園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鄧散木
 
得自在禪
得自在禪
黃易
 
在家出家
在家出家
姜文炳
 
空不異色
空不異色
黃士陵
 
貫休像
貫休像
王壯為
 
佛像
佛像
來楚生
 
佛盦
佛盦
齊白石
 
人間乞食
人間乞食
曾紹杰
 
心即是佛
心即是佛
高青疇
 
蔭堂經藏
蔭堂經藏
易大厂
 
春山書畫綠楊船
春山書畫綠楊船
釋慧壽
 
石佛龕
石佛龕
趙時棡
 
大慈悲父
大慈悲父
趙之謙
 

篆刻專有名詞

九疊文:刻印用的篆字別體,亦稱「九疊篆」。始見於宋代(960~1279),筆畫摺疊均勻,填滿印面。摺疊多寡,依據筆畫繁簡而定,有多至十疊以上者。「九疊」即形容筆畫摺疊之多。
 大切刀:此法與切刀法類同,是以刻印石時,刀鋒入石後,長驅切削,一起一伏的進行,刻劃長而有力,有明顯刀痕。
 切刀:篆刻所用刀法之一。乃持刀向下壓切,稍微前進之勢,且必須若干刀相接連,方可以刻全某一筆畫。
 切玉法:因玉質堅硬, 難以受刀,白文印不可能刻得雄渾,故產生「平刀直下」的刀法,大抵是線條清健、勁直。
 分朱布白:根據入印文字進行構圖的一種章法。將印文的筆意、疏密、屈伸、長短、挪讓、承應、肥瘦,安排得當,而成佳構。如處理不當就會減低印章的藝術效果。
 白文:又稱「陰文」。指鐫刻成凹狀的印文。用此印章鈐出的印文為朱地白字。
 回文印:指印文迴旋排列的印章。方式有多種。如四字印,它的次序是右上為第一字,左上為第二字,左下為第三字,右下為第四字,即採逆時針的方向,依次迴旋閱讀。
 朱文:又稱「陽文」。指鐫刻成凸狀的印文。用此印章鈐出的印文為白地朱字。
 自然形章:隨印材的自然形狀,製作而成的印章。
 肖形印:又稱「象形印」。印章中有一種印面不刻字,只有動物形象或人物,造型多趣,富有裝飾圖案特點,故亦有「圖案印」之稱。
 單刀:篆刻所用刀法之一。指一刀刻下去,出現一個筆道,稱之。
 閑章:指鐫刻姓名、地名、齋館號以外的印章。內容多為格言、詩詞,一般鈐蓋於書畫上。
 滿白文:漢印中白文印常見的一種文字布局方式,字與字間挪讓均勻,筆畫線條刻得寬粗,使白文空間占滿印面,只留些許朱紅線條, 此即所謂的「滿白文」。「滿白文」的布局強調計白當朱,造成空間離合的特殊效果。
 衝刀:篆刻所用刀法之一。是持用正鋒或側鋒,向前推進,刻出來的筆畫均甚爽利勁健。
 澀刀:篆刻所用刀法之一。在走刀時不斷徘徊停滯,微微搖曳刀鋒,令刀與線條兩相摩擦,呈欲行而不行之狀,稱為澀刀。
 繆篆:亦稱「摹印篆」。指漢代(206 BCE~220)摹製印章的一種篆書體。字體方整,具有隸意,筆勢屈曲纏繞,故名之。
 邊款:亦稱「側款」。指刻於印章側面的題銘。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