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六 卷 別:雕塑
頁 碼:13/4_1262
藥叉像
藥叉像
三至四世紀
石灰岩
高66.5公分
印度安得拉邦龍樹丘遺址出土
印度安得拉邦 龍樹丘考古博物館藏
 
藥叉像
藥叉像
 

龍樹丘遺址藥叉像
long shu qiu yi zhi yao cha xiang

印度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龍樹丘遺址(Nagarjunakonda)出土。從這兩尊連台座之藥叉像的臉部方向及面部表情,可知是一組左右對稱的造像,推測原應安置在殿堂或佛塔入口處兩側。
 此二藥叉卷髮、圓腹、短腿。硬幣束成的花環,從頭頂垂下,以單手承托,表現財神的身分。右側藥叉蹙眉現忿怒像,頭上覆有帽狀的垂蓮瓣,頂戴上下開放呈帽形的蓮花,硬幣從蓮花中心生出向右下垂;左側藥叉略帶笑意,頭部狀似海螺,硬幣花環從頭後部伸出,向左下垂。
 圓雕藥叉像在龍樹丘非常罕見,但在一些佛塔遺址卻有不少浮雕藥叉例作。桑奇一號塔的塔門就有一對守護佛塔的藥叉浮雕。這種侏儒藥叉,在早期佛塔如桑奇或巴爾胡特並不是很顯眼的角色,到了後期五世紀笈多王朝(約320〜550),大乘佛教的石窟寺院如阿旃陀、愛羅拉、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和坎赫里(Kanheri)石窟,侏儒藥叉則有許多豐富的造型,並同時廣為流行,在南印度圓腹的侏儒藥叉尤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