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八 卷 別:石窟
頁 碼:6/2_600
拉梢寺石窟
拉梢寺石窟
甘肅武山
 
拉梢寺石窟摩崖壁畫
拉梢寺石窟摩崖壁畫
 
拉梢寺石窟第1龕佛座下一佛二菩薩像
拉梢寺石窟第1龕佛座下一佛二菩薩像
宋代(960~1279)

 

拉梢寺石窟
la shao si shi ku

又稱大佛崖。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的響水溝北面的懸崖峭壁上,是鄰近天水麥積山的一處較大石窟群。創建於北周(557~581),後經隋(581~618)至元(1271~1368)幾度重修,其間經歷了五朝八個世紀,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各時期的石窟藝術作品,現存窟龕二十五個。二○○一年隨水簾洞石窟群整體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1龕主要龕像為一佛二菩薩像,雕鑿於高約60公尺的陡峭崖壁上。佛像之上,架設木構遮檐,全長31公尺,進深約3公尺。遮板呈方形或長方形,每一方形上均彩繪佛或菩薩像。這組木構建築為研究中國早期建築結構提供了實物資料。佛像北面菩薩身旁距地面25公尺的崖壁上,現存陰刻造像銘文一方,記錄了北周明帝三年(559)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遲迥與一比丘釋倒藏合建此寺的史實。這方造像銘為拉梢寺造像提供了斷代的可靠依據。龕像下有殘存宋代(960~1279)塑像及諸多佛龕。其佛座有六層浮雕裝飾,自上而下分別為臥獅、臥鹿和立象,並以三層蓮花紋飾相隔,這種浮雕的樣式組合較為罕見。在周圍保存有大量元代重繪的諸天聽法、千佛、說法圖、西方淨土變等。
 拉梢寺的壁畫約占整個崖面三分之二左右,由於長期受風雨剝蝕,大都脫落,因而現存壁畫越發顯得珍貴。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崖面上出現了元代所鑿的四座藏式舍利塔,而且晚期壁畫在繪畫技法和表現形式上,皆體現濃郁的藏傳佛教風格,對於研究和考察藏傳佛教在隴右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水簾洞石窟, 拉梢寺石窟第1龕一佛二菩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