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音菩薩像 明代(1368~1644) 金銅 高12.7公分 臺灣臺北 故宮博物院藏 |
|
|
觀音菩薩像
guan yin pu sa xiang
此像為十六至十七世紀的作品,尊像、岩石、樹與淨瓶均個別鑄成,再接合而成。觀音臉形方圓,眉彎嘴笑,面容親切慈祥。耳戴大耳璫,胸前瓔珞作三垂飾,是明代(1368~1644)常見簡化的樣式。上身平直,腰部緊縮,坐姿挺直,也是明代造像的特色。帔帛與裙飾折枝花卉,腰間背面刻蓮花水池圖,線條流暢,構圖生動,猶如繪畫,使造像整體在親切中不失威儀。 菩薩頂戴化佛寶冠,坐於岩石之上,姿態自在悠閑,係受到《大方廣佛華嚴經》補陀洛迦山觀音圖像的啟迪。左側置淨瓶,其下側岩石上留二孔,原物已失。菩薩右側一鸚鵡,受到明代民間文學《鶯哥孝義傳》流傳的影響,代表孝養的鸚鵡,隨著觀音到南海修行。佛教信仰發展到了明代,加入更多民間色彩,同時表現在造像的組合內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