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炳靈寺石窟第184窟佛說法圖 北魏(386~534) 壁畫 甘肅永靖 |
|
|
炳靈寺石窟第184窟佛說法圖之菩薩 |
|
|
炳靈寺石窟第184窟佛說法圖之菩薩(局部) |
|
|
炳靈寺石窟第184窟佛說法圖
bing ling si shi ku di 184 ku fo shuo fa tu
位於北壁上部。此窟位於大寺溝口西側姊妹峰半山上,距離寺溝石窟群約1公里,是炳靈寺石窟少見的人工開鑿大型洞窟,寬7.8公尺,高5.8公尺,進深2.8公尺。窟門高4.5公尺,洞口距地面約70公尺,平面基本呈方形。北魏(386~534)開窟,清代(1644~1911)曾改為道教窟,又叫老君洞。正壁(西壁)凸出半個中心柱通於窟頂,其正面淺龕內雕像原應為北魏佛像,後改為老君像。窟內遺存以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二年發現的東、北壁上部的北魏壁畫最為重要,題材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說法像、千佛等。 北壁上部壁畫面積約1.3平方公尺,構圖較為規整,畫面分兩層。頂部上層繪七佛,結跏趺坐,手作禪定印。並坐二佛高肉髻,內著僧祇支,外著袒右袈裟,懸裳垂於台座前,有藍色的裝飾性褶皺,一足露於袈裟外,結跏趺坐於方形台座上;圓形頭光,寶珠形舉身光。二佛頂部有共用的寬大傘蓋。二佛左右兩側繪菩薩像各一身。西側菩薩臉形瘦削長方,直鼻小口,頭飾白色寶繒,內著綠色僧祇支,帔帛自雙肩垂於腹前交叉穿環後上繞兩臂飄於體側。華蓋兩側和整個畫面的左側各繪有坐佛兩身。 佛像面部清俊略長圓,細頸削肩,特別是菩薩的面相和帔帛的樣式,屬於北魏秀骨清像風格。此窟壁畫豐富了炳靈寺石窟北朝(386~581)壁畫的遺跡,為研究早期佛教繪畫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