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七 卷 別:石窟
頁 碼:6/2_394
克孜爾尕哈石窟北區
克孜爾尕哈石窟北區
新疆庫車
 
克孜爾尕哈石窟第23窟
克孜爾尕哈石窟第23窟
 
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4窟後甬道八王爭舍利圖(局部)
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4窟後甬道八王爭舍利圖(局部)
六至七世紀
壁畫
 
克孜爾尕哈石窟
克孜爾尕哈石窟
 

克孜爾尕哈石窟
ke zi er ga ha shi ku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城西北12公里鹽水溝旁的卻勒塔格山脈的丘陵地帶。與克孜爾尕哈烽隧遺址毗鄰,是距古龜茲國都城最近的一處石窟寺,遺存壁畫大多是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佛教藝術繁榮期的作品。洞窟分布在山谷的東西北三面崖壁上,現有正式編號洞窟五十二個,窟形完整的有三十五個,主要形制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和摩崖龕。二○○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龜茲石窟開鑿年代略晚的一處石窟群,洞窟大致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為六至七世紀,代表性洞窟形制有大像窟和中心柱窟。大像窟的開鑿年代最早,大約為六世紀,有第16、23窟。這兩個洞窟原高達7公尺以上的大型雕像早已塌毀,僅剩主室正壁地下的半圓形小土台,兩側彩繪飛天;券頂中脊為斑駁的供養天人,兩側為菱格因緣和本生故事圖;前壁門上方殘留有彌勒說法圖中的聞法菩薩;左、右甬道券頂中脊均繪天部,兩側或菱格本生或坐禪比丘。後室前壁設焚棺台,壁面壁畫大部已殘失。
 中心柱窟有第11、13、14、30等窟,洞窟正壁開龕,龕中主尊均已無存,龕周圍殘存飛天或影塑山形,券頂中脊繪天部,兩側是菱格因緣故事,左、右側壁為因緣佛傳圖。左、右甬道外側壁描繪大型方格佛本生故事圖,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新形式。後甬道內描繪佛涅槃圖,前壁繪焚棺,上方繪塔;後壁畫面豐富,除了有佛涅槃像,還出現了八王分舍利圖。國王及其家族供養像的出現並成為這一期石窟壁畫中最為常見的題材。克孜爾尕哈石窟前期的繪畫,重視線條的造型刻劃與色彩暈染的立體效果,屬於古代龜茲地區流行的繪畫風格。
 後期為七世紀末和八世紀吐蕃統治時期改建或修建的洞窟,以及八四○年以後回鶻人重繪的少量壁畫。其中,吐蕃人改建的代表洞窟為第31、32窟,第31窟為中心柱窟,穹窿頂,四隅繪金翅鳥;第32窟為方形窟,套斗頂,中心繪蓮花。壁畫內容所依據的佛經與布局不同於前期壁畫,如本生故事中特別強調發心積資糧,善根成熟而被授記,畫中人物服飾表現出明顯的民族特色。壁畫人物造型用粗細不同的線條勾勒輪廓和衣紋,不作凹凸暈染,畫面用色多見石青、石綠、黑白等色,色調雅致單純。回鶻洞窟遺存較少,代表洞窟壁畫為第21窟和第30窟後室前壁繪製的一身立佛,立佛旁邊繪一身回鶻形象的弟子秉燈供養,線條放逸,呈現中原壁畫的線描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