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9/5_1558 
          
            
              
                
                    
                        | 
                     
                    
                      
			雲岡石窟第11~13窟外景 山西大同 						 | 
                     
                    
                      |   | 
                     
                    
                        | 
                     
                    
                      
			雲岡石窟第11窟中心塔柱南面及東壁 						 | 
                     
                    
                      |   | 
                     
                    
                        | 
                     
                    
                      
			雲岡石窟第11窟東壁上層 						 | 
                     
                    
                      |   | 
                     
                    
                        | 
                     
                    
                      
			雲岡石窟第11窟西壁及南壁西側 						 | 
                     
                    
                      |   | 
                     
                    | 
                雲岡石窟第11窟 
                   yun gang shi ku di 11 ku
                  
			位於中區。開鑿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時期。第11、12、13窟為一組,以第12窟方形窟居中,第11、13兩個中心柱窟對稱分布兩側,是孝文帝時期的代表性石窟。  該窟為方形中心塔柱窟,平頂。塔柱分上下兩層,每層四面開龕。上層南面龕雕交腳菩薩像,其餘三面皆為倚坐佛像。下層四面龕內均為立佛像。南面龕主尊立佛,高5公尺,面容飽滿,神態慈祥,右手置於胸前,似施無畏印,左手置於腰際,掌心向外,寬袍大袖,為太和(477~499)改制後的樣式。立佛兩側各雕一脇侍菩薩,寶繒披肩,裙帶束結於前,造型與該窟其他造像風格不同,疑為遼代(907~1125)統治時期補刻。  東壁佛龕密布,大小形制各異,布局無統一規畫,有圓券龕、盝形龕、屋形龕、寶塔,造像有立佛、坐佛、交腳彌勒、二佛並坐、千佛、半跏思惟菩薩、伎樂、飛天及供養人等。南側上層有太和七年(483)邑信士五十四人造九十五軀佛像的發願文,是全雲岡石窟現存最早的開窟造像題記。此窟也是雲岡石窟中題記最多的一個洞窟。壁面下部佛龕因風化嚴重,難見其原貌。  西壁分布眾多小型佛龕,亦如東壁,布局亦不規則。中央鑿一大型屋形龕,仿木構建築,屋檐雕作瓦頂,龕內造七尊立佛,姿態一致,跣足而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下垂,中指和無名指上屈。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流暢,與第13窟南壁的七佛形制相近,但整體更為統一,代表了北魏(386~534)中期出現的佛龕新樣式。  南壁闢門,上部開明窗,其餘壁面亦雕鑿各式佛龕與多層樓閣式佛塔,交腳彌勒、二佛並坐、伎樂天人、力士等各式造像布滿所有空間。中心塔柱周圍窟頂雕飾蟠龍。  該窟大部分造像保留了太和前後的造像風格,體現當時佛教美術的特點,但後世陸續雕鑿,在原本的規畫之中加入了新的因素,反映出北魏中期以後石窟藝術隨宗教理念發生的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