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須彌山石窟第46窟西壁南側交腳菩薩像 北周(557~581) 石 寧夏固原 |
|
|
須彌山石窟第46窟中心柱東面一佛二菩薩像 |
|
|
須彌山石窟第46窟
xu mi shan shi ku di 46 ku
位於圓光寺區,開鑿於北周(557~581),與第45窟為一組雙窟。該窟寬4.19公尺,高2.9公尺,進深3.9公尺,為仿木構方形覆斗頂式中心柱窟。窟頂四披有斜枋連接四角與中心柱四角斗栱,四壁下端為寶裝覆蓮座,頂部有橫枋,四隅處雕立柱,方形中心柱四面開龕,上承斗栱、橫枋,窟室成為一個完整的仿木構佛帳。 洞窟前壁(南壁)方形窟門兩側各開一帳形龕,內立菩薩。窟內東西北三壁各開三龕。中間一龕均為立佛,肉髻低平,面相方圓,內著僧祇支,外披通肩式袈裟,左手施與願印,右手施無畏印,立於蓮台。兩側佛龕則多雕一鋪三身造像,佛多作低平肉髻,面相方圓,寬肩,腹部微鼓,著通肩或雙領下垂式袈裟,倚坐或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兩側脇侍頭戴花冠,頸飾項圈,寶繒垂肩,一手上舉,一手執物下垂,立於蓮台上。西壁南側一鋪交腳菩薩像,寬大的帔帛自兩肩下垂至腹前交叉後繞雙膝,造型特殊,面部已殘,為須彌山石窟唐(618~907)以前造像中唯一的一例。佛龕周圍裝飾華麗,分為帳形龕和圓形龕二種。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帳形龕,龕楣上有帳褶、垂帳、帳架,上方裝飾有火焰寶珠、蓮花、忍冬紋、七佛等圖案,橫枋下為三角或魚鱗垂飾,再下為帳幔。龕兩側為方形寶柱,寶柱上端雕有龍首、象首或鳳鳥,口銜流蘇,垂至龕底。 中心柱四面開龕,南北兩面為圓拱尖楣龕,東西兩面為帳形龕。龕中多雕一佛二菩薩,佛像肉髻低平,面相飽滿,寬肩,腹部微鼓,著通肩式或雙領下垂式袈裟,結跏趺坐於懸裳覆蓋的須彌座上。兩側脇侍頭戴花鬘冠,面相方圓,頸飾項圈,袒上身,下著長裙,雙肩垂掛聯珠瓔珞,一手置於胸前,一手下垂。中心柱轉角處雕刻八角柱,柱下為覆蓮式柱礎,柱頭裝飾有仿木斗栱及火焰寶珠。中心柱下為覆蓮式基座,四角各雕一象頭,每面中間刻寶瓶或博山形香爐,兩側分別浮雕伎樂、神王、供養人等。 第46窟是須彌山石窟中雕飾最為華美瑰麗的洞窟之一,造像一改纖細飄逸的秀骨清像而呈現粗壯敦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