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藝技法─織繡工藝
(五)織繡工藝 中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已開始桑麻的種植,商代可見絲織工藝的發揚,直到漢唐時期,家家戶戶皆能織、能繡。織繡泛指以棉、麻、絲等各種紡織品,織造、編結或繡製的工藝。主要有刺繡、織錦、緙絲、珠繡、地毯、手工編結等工藝品。 1. 刺繡 亦稱針繡、繡花、女紅。運用繡針配以各色繡線,依照紋飾以針引線,運用套針、平金、齊針等各式運針法製成繡織品。刺繡據傳始於堯、舜,至宋代更臻成熟,興盛於明清兩代。 1-1、顧繡 又稱顧氏露香園繡、露香園繡。明嘉靖年間(1522~1566)進士顧名世於家中築露香池園,其家眷善繡,故名。顧繡名手輩出,以顧名世次媳韓希孟最為傑出。作品多以書畫為稿本,畫境融合在繡技中,山水、花鳥和人物無不精湛,有畫繡之美譽。 1-2、蘇繡 以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刺繡品總稱。始於宋代,盛行於明代。清宮廷的繡品多出自蘇繡之手,尤以沈壽最富盛名。蘇州刺繡針法豐富,繡工精細、整潔,所繡形象傳神。 2. 緙絲 又稱刻絲、刻絲作、克絲。為中國特有絲織工藝品,由漢唐時期的織錦、綴錦演變而成。各色絲線以通經斷緯的技法織成,需要高水準的技術。以彩線顯色,作品有如雕刻,並富有雙面立體感。技法有平緙、搭梭、環緙等。 3. 織錦 以染色的桑蠶絲為經緯原料,經提花編織成的織物,並配以金銀線,所製成品花樣規整,色澤富麗。織錦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國已經存在,隨時代的不同,流行的織法略有所異,如戰國、漢代時期為經錦,唐代則為緯錦。 4. 貼綾 屬蘇繡變體繡的一種。素綾依紋樣裁剪成不同形狀的片料,加工黏貼、縫綴而成。局部並施以各種針法,富有立體及層次感。 5. 堆綾 堆綾刺繡主要是以綾、羅、綢、緞、紗等各色絲織物,依紋樣裁剪成不同形狀的綾片,堆積黏貼縫綴而成。堆綾的局部並施以各種針法之刺繡,形成具有立體層次感的圖像,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6. 印金 織金技術之一。於綾、紗、錦、絹等織物上,作出圖案紙形後,上漆或糊等黏劑,其上再敷灑金箔或金粉表現圖畫或紋飾。始於宋代,盛行於元、明。室町(1392~1573)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多用於裝裱底部,以光澤閃耀來表現富麗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