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尊者賓度羅跋囉惰闍像 日本南北朝時代(1336~1392) 良全 絹本設色 高143.1公分 寬59.6公分 日本京都東山 建仁寺藏 |
|
|
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像 |
|
|
第三尊者迦諾迦蹉釐墮闍像 |
|
|
第六尊者跋陀羅像 |
|
|
第七尊者迦理迦像 |
|
|
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像 |
|
|
十六羅漢圖 良全
shi liu luo han tu liang quan
作品共有十六幅,原作十四幅,二幅為日本江戶時代(1615~1868)補畫,每幅高143.1公分,寬59.6公分。每幅描繪一尊者,除了第一位尊者的圖中有「良全筆」之署名外,其他各幅皆以金泥書寫尊者名及「東福寺常住」之字樣,得知畫作原為日本京都東福寺之用物。據《東福寺誌》記載,日本南北朝正平三年(1348)東福寺有以乾峰士曇等為主導勸募繪十六羅漢之事,此圖或為當時作品。一九○七年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十六羅漢乃平安時代(794~1185)以天台宗為中心之法華信仰的護持者,至鎌倉時代(1185~1333),在期望回歸釋迦信仰的風潮下而成為釋迦牟尼佛的眷屬,並於傳布新禪宗思想時,成為修行者的模範,尊像被製作流傳。 羅漢圖樣自古以來可分為二類,一是以怪異荒誕、誇張之姿表現,即所謂「禪月樣」;另一類是細膩描繪的端正之像,乃具現實姿態的「李龍眠樣」。此作屬於後者,以緻密端正的面貌和水墨畫的技法描繪,是日本羅漢圖中的卓越作品之一。 圖中羅漢皆帶頭光,側身斜向,呈坐姿,或端坐室內,或側倚岩石,或處於松下岩邊;身旁伴隨供養人,或龍,或虎、鬼神等,或作單尊像。有高額長耳之漢相,亦有濃眉大目、隆鼻凸額之梵僧相,均戴耳環;或蹙眉閉口,或張口露齒,有仰首,有平視,皆神閒氣定、泰然自若。手持羽扇,或捧塔,或拈念珠,或撫龍角,姿態各異。 背景有山巖崖泉、飛瀑、山水、松柏、卷雲等,多富變化。人物面貌筆法纖細,施以暈染,衣紋疏密有致,樹石表現厚重,推測是以中國浙江寧波描繪的羅漢圖為範本而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