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六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342
安岳臥佛院石窟第3龕佛臨終說法圖(局部)
安岳臥佛院石窟第3龕佛臨終說法圖(局部)
唐代(618~907)

四川安岳
 
安岳臥佛院石窟第45龕千手觀音菩薩像
安岳臥佛院石窟第45龕千手觀音菩薩像
觀音菩薩高1.35公尺
 

安岳臥佛院石窟
an yue wo fo yuan shi ku

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北通賢區八廟鄉臥佛村。因石窟所在的山溝崖壁有大型臥佛像,俗稱臥佛溝。溝谷走勢曲折,溝底最寬處約100公尺,斷崖垂直距離最高為20餘公尺。造像分布於呈「几」形的溝內南、北崖壁。現存窟龕一百三十九個,共有造像一千六百多尊,此外,還保存了大量石刻佛經。造像題材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的組合,或為一佛二菩薩、數侍者或數菩薩。在現存的二十二處文字題記中,造像最早的紀年是唐開元十一年(723),最晚的為北宋開寶七年(974),其餘均為後代的裝修題記。開龕的功德主多為本地官吏、鄉紳,而此石窟最重要的臥佛像與刻經窟均開鑿於唐代(618~907)。一九八八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崖最具代表性的是第3龕釋迦牟尼佛左臥像,全長23公尺,面南左脇而臥,不同於常見的佛涅槃像北首右脇而臥的姿勢,是中國境內大型臥佛中僅見的造像遺例。
 南崖以石刻佛經為主,共有十五窟,刻經總面積約130平方公尺,約四十萬字,可辨者約有二十六萬餘字。從第46窟左壁鐫刻的「大唐東京大敬愛寺釋靜泰撰一切經論目序」,知臥佛院石窟刻經的底本依據。主要刻經有《大般涅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妙法蓮華經》、《佛名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等。經文字體為楷書與行書兩種,字跡工整流暢,具有典型的唐代碑刻風格。刻經題記現存有開元十五年(727)、開元十七年、開元二十三年。另外還有「開元十二年」、「開元二十一年臥佛院僧玄應書」等題記。臥佛院內所刻經文,是研究中國佛教史、書法史和校正佛經版本的重要資料。
 臥佛院另有一批小型窟龕,在題材方面頗具特點。如第34龕,開鑿於唐代,為平頂長方形龕,寬1.4公尺,內為觀音、地藏、日光、月光四菩薩立像;四菩薩同龕在安岳地區僅此一例。第45龕千手觀音龕,觀音跣足立於仰蓮台上,十一面六臂,面已毀,身著天衣,頸下飾瓔珞;下身著羊腸大裙,裙紋呈小圓弧階梯狀。正中雙手合十;上二手,右手舉法輪,左手舉寶輪;下二手,右手下方有一惡鬼;左手施與願印,銅錢從掌中下落至窮叟袋中。觀音像後千手呈扇形分布於崖壁,每掌心均陰刻一眼。第52龕內為浮雕經幢一座,高1.5公尺,據題記知為五代後蜀廣政二十四年(961)王彥昭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