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二 卷 別:石窟
頁 碼:8/4_1482
森木塞姆石窟南區
森木塞姆石窟南區
新疆庫車
 
森木塞姆石窟第11窟外景
森木塞姆石窟第11窟外景
 
森木塞姆石窟第1窟券頂菱格因緣圖
森木塞姆石窟第1窟券頂菱格因緣圖
壁畫
 
森木塞姆石窟第15窟窟頂
森木塞姆石窟第15窟窟頂
 
森木塞姆石窟第26窟左甬道
森木塞姆石窟第26窟左甬道
 

森木塞姆石窟
sen mu sai mu shi ku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東約20公里的牙哈鎮克日西村北,卻勒塔格山口河谷東西崖壁和中部台地上。是古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境內現存最東、修建時代較早、延續時間較長的石窟群,約開鑿於四世紀,延續使用至九世紀。洞窟按位置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現存編號洞窟五十七個,形制主要為中心柱窟、大像窟及方形窟。一九九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中部台地上的第24、26~33窟,均為典型的龜茲式中心柱窟,開鑿年代約在四至五世紀。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中心柱正壁中央開龕,另外三面與牆壁間形成右繞禮佛的甬道。左、右甬道為縱券頂,後甬道橫券頂,於左或右側壁鑿一明窗以採光。主室正壁龕內主尊為釋迦牟尼佛像,早已無存,龕外影塑山形。壁畫主要繪於主室、左右甬道的側壁和券頂兩側,題材為佛本生故事和佛傳圖,是龜茲因緣故事畫的典型模式。後甬道表現的主要是涅槃圖。
 六至七世紀,森木塞姆石窟進入繁榮時期,開鑿的洞窟較多,除承襲了前期的中心柱窟外,並出現了大像窟和方形窟。中心柱窟代表洞窟為第1、41、48窟,主室正壁龕周圍不再影塑山形,而是描繪說法圖,以繪塑結合的方式延伸主題。主室和左右甬道的縱券頂繪天部,券頂兩側繪因緣故事。後甬道的涅槃圖內容更為複雜而有變化,表現佛涅槃、弟子舉哀、荼毗和起塔。第11、43窟大像窟,對峙於窟區的東崖和西崖。第11窟高約15公尺,正壁不開龕而是安置大型立佛,顯得氣勢雄偉。第42窟為方形窟,穹窿頂。正壁和左右側壁繪佛傳故事,畫面人物較多,服飾華麗。人物具有龜茲人形象特徵;屈鐵盤絲的線條運用,色彩暈染濃重,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及典型的龜茲風格。
 七世紀末和八世紀末,吐蕃兩度占據龜茲;九世紀,回鶻戰勝吐蕃,他們在龜茲建立政權後改信佛教,修築洞窟,森木塞姆又呈現興盛的景況。此時期保存下來一批八角形、套斗頂方形洞窟,如第3、4、7、10、14、15窟等,推測為吐蕃時期的遺存。回鶻時期的代表洞窟有中心柱窟第44、45窟、穹窿頂方形窟第39、40窟等,滿鋪窟頂的菱格內,繪深淺不一繁複細密的花朵,突破前期菱格因緣故事畫的單純對稱模式。這些晚期的壁畫保持了龜茲佛教壁畫固有的特色,又融入吐蕃、回鶻、中原漢地的民族文化。主室兩側壁繪橫式佛本生故事連環畫,上方有龜茲文題記,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新形式。此外,大量使用赭、土紅等暖色調,其間點綴石綠、白色,是回鶻壁畫藝術的一大特色。整個畫面絢麗多彩,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