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7/3_1124
 |
莫高窟第196窟 甘肅敦煌 |
|
|
莫高窟第196窟
mo gao ku di 196 ku
又稱何法師窟。位於南區南部。建於唐景福年間(892~893)。該窟為前後室結構,中有甬道相連。後室為主室,覆斗形頂,設中心佛壇,佛壇後部有背屏與窟頂相連。窟頂四披殘存有千佛、菩薩、飛天等。中心佛壇上原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像,佛南側菩薩、天王已毀,南側阿難塑像右臂部分損毀,佛及北側迦葉、菩薩、天王大體上保存完好。整鋪塑像繼承了盛唐(712~756)以來雄健自信的氣勢,但在塑繪上更趨於精細,尤其是在衣紋、懸裳的表現上體現出中唐(756~846)以來精緻細膩的特色,重形式,裝飾感強。其中尤以佛北側半跏趺坐菩薩像塑造尤佳,該像曲眉豐頰,身軀豐腴,體現了晚唐(846~907)人物肌勝於骨的特色。 西壁繪勞度叉鬥聖變一鋪,以舍利弗、勞度叉鬥法為中心,周圍有舍利弗赴會、外道皈依、舍利弗選地、須達和太子協商等情節。該圖構圖嚴謹,情節完整,畫面對稱感強,人物動態、表情因雙方鬥法勝負而對比鮮明,線條精謹工細,設色鮮麗雅致,是晚唐壁畫中的佳作。 南壁西起依次繪法華、阿彌陀、金光明經變。北壁西起依次畫華嚴、藥師、彌勒經變,兩壁下部各有屏風畫十五扇,每扇內各繪一菩薩。東壁窟門上方畫地藏、觀音及金剛杵菩薩共一鋪,窟門南、北側分別繪文殊、普賢變,較具特色的是兩鋪經變都在四周畫了十八組聽法菩薩,其下畫供養人。 前室殘存有晚唐木構窟檐,為莫高窟現存窟檐之時代最早者。前室西壁窟門上部畫七佛,窟門兩側殘存有天王、供養人畫像,南、北壁畫傳戒律圖。甬道盝形頂中央畫千佛,兩披畫說法圖;南、北壁繪供養人像,其中北壁為歸義軍節度使索勳父子供養像,像側有「敕歸義軍節度沙瓜伊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番落營田等使守定遠將軍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鉅鹿郡開國公食邑貳仟戶實封二百戶賜紫金魚袋上柱國索勳一心供養」及「男故太保孫朝議郎守沙州長史兼御史中丞承勳一心供養」等墨書題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