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二十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860
鐘山石窟第3窟外景
鐘山石窟第3窟外景
陝西子長
 
鐘山石窟第3窟
鐘山石窟第3窟
 
鐘山石窟第3窟佛壇中央造像
鐘山石窟第3窟佛壇中央造像
宋代(960~1279)

 
鐘山石窟第3窟佛壇左側造像
鐘山石窟第3窟佛壇左側造像
 
鐘山石窟第3窟佛壇右側造像
鐘山石窟第3窟佛壇右側造像
 

鐘山石窟
zhong shan shi ku

又稱石宮寺、萬佛洞、普濟院、大普濟禪院。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安定鎮東。為北宋時期(960~1127)石窟典型代表。據明洪武十九年(1386)《延安府安定縣重修大普濟禪寺記》及窟中現存墨書題記記載,始鑿於北宋治平四年(1067),金(1115~1234)、元(1271~1368)、明(1368~1644)均有補刻與妝鑾。一九八八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六座洞窟,以第3窟為主窟,開鑿時間最早,面積最大,造像保存也最為完整。主窟為立柱方形窟,開三窟門,寬16.4公尺,高5.5公尺,進深9.5公尺。中央設佛壇,造像為三世佛,每尊佛像頂部各鑿八角形藻井,兩側二弟子阿難、迦葉,外側為二菩薩。窟內各壁面及佛壇上之八根抹角方形立柱上,成列浮雕姿態各異的小型供養菩薩,其間錯落開鑿有數十個大小不等的龕像,主要造像題材有一佛二弟子、三世佛、華嚴三聖、水月觀音、文殊、普賢菩薩、十六羅漢、涅槃圖等。
 第5窟主室右側「政和二年(1112)清信張氏修觀音菩薩」龕像中,刻有據宋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之唐僧取經故事,其年代早於甘肅榆林窟西夏時期(1032~1227)之同類故事畫。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